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存在主义取向,以及这个理论假设和个体咨询之间的关系。
有可能我不止局限在个体资源,也可能会谈一谈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坦白说,心理咨询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理想的一种亲密关系。
我们先来讲一个与心理咨询起源有关的故事:
世界上的第一个心理咨询流派,是经典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所创。
那时候精神分析让一个人躺在躺椅上自由的联想,其实不是弗洛伊德发明的,而是催眠疗法产生的。
弗洛伊德有一个临床的同事叫布洛伊尔,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一起来做催眠术。
布洛伊尔有一个患者叫安娜.欧,在她的想象里面,曾经被家里面的异性性侵,比方说她舅舅、叔叔。
布洛伊尔就邀请安娜.欧躺在躺椅上,自由联想她关于两性的关系,关于女性身份发展的一些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安娜.欧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移情,布洛伊尔对移情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他不能理解,当时就回应,这是不可能的。
布洛伊尔就带上自己的妻子出去旅游,逃离了咨询。
安娜.欧找到弗洛伊德告状,弗洛伊德非常好奇,他就让安娜.欧躺在躺椅上,让她再把这个过程重述一遍。
在重述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些诡异,然后他希望安娜.欧能够进入到更深的催眠状态,弗洛伊德就把手心放在安娜.欧的额头上,跟她说你睡得再深一点。
因为她有过被男性侵犯感觉的经历,弗洛伊德在触碰她的时候,她就感觉非常害怕,于是从躺椅上跳起来,对弗洛伊德说,不要碰我。
弗洛伊德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个躺椅上的来访者跟他说过这句话,所以弗里德就尊重了她,然后不碰她,让她躺着去幻想。
说着弗洛伊德就发现了原来有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她有一些幻想性创伤,导致人格解离,导致她在很多关系里面用幻想代替现实。
可是他们又不属于精神分裂症,他们有现实感,他们可以保证正常的睡眠,也不会自伤,也不会伤人,精神科的症状他们都没有。
所以弗洛伊德在这样一个非常巧的咨询当中,就发现来访者,有两个基本的需要:
第一个,需要是要让他充分的使用自由联想
第二个,需要给来访一个边界
于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尽量不要碰咨询师,咨询师也尽量不要碰来访者,肢体不接触,然后让他们尽量去自由联想,尽量去说。
设置就在弗洛伊德那个时代被确定下来,这就是全世界心理咨询第一个有效机制,也就是弗洛伊德发明的扫烟囱。
后来弗洛伊德将经典精神分析与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之前,都会找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像律师一样做一些咨询。
躺椅也不见了,这就是近代心理咨询的一个雏形。
美国一直在接受精神动力学、经典精神分析的影响,又试图去剥离影响。
然后就出现两个人,一个是行为疗法的华生,一个认知疗法的贝克。
贝克和华生其实在架一个桥梁,心理咨询里面的循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的交流。
这个时候心理咨询的有效的起效点,我们叫治疗因子,有三个:
· 弗里德的扫烟囱
· 华生的行为疗法
· 贝克的认知疗法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工业文明逐渐发展。
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的拐弯,就是把一个企业当成一个系统去看,这实际上就是禅宗的观念。
所以无论是管理学界还是心理学界,其实都在研究一个大系统的概念,研究每个人身上创伤的部分、资源的部分,应该如何整合。
在80年代初的时候,在各个学界其实都有一个思潮在发展,心理学界就借鉴了禅宗里面很多概念——当下。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何的在当下理解自己、理解关系、理解角色、理解自己的人生脚本、模式脚本和心智脚本等等,然后获得一些更深的修通。
一直到90年代初的时候,随着西方的当下这个概念慢慢传递到中国,中国大陆地区开始有个人的概念。
那个时候开始强调个人主义,然后开始有“个人”这个概念。
直到2000年左右,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宣传认知的调整,行为疗法就是操作性表现反思,加上当下。
然后人们开始去考虑现在人们个人化的部分,足够的成熟了。
于是个体没有办法再去借鉴家庭或者家族的这种集体、群体哲学,必须要发展自己的一套应对生活的哲学,这个时候存在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存在主义里面有一个核心,就是每个人都要去发展自己的关系哲学、生活哲学、苦难哲学、高潮的哲学,快乐的哲学等,它属于一个个人化的哲学系统。
最近20年、15年左右时间,在临床当中、生活当中变得非常的流行,非常普遍。
这实际上是中国大陆人,
从一个人要承受集体的痛,集体的焦虑,
↓
慢慢的一个人,要承受家族的痛苦家庭的焦虑,
↓
慢慢的变成一个人,要承受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焦虑
这些过程当中在慢慢转变,这就是存在主义在历史当中的基本流程。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对于“痛苦”的理解
一个人的人格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不能应对他发展过程当中,生活环境的一些创伤,人还很弱小,可是要承受很大的痛苦。
于是为了能够应对这些痛苦,他就穿了很多应对痛苦的马甲。
等这个人的人格慢慢长大以后,马甲不合身了,可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去换马甲。
· 人格发展的节奏、成熟度;
· 创伤的固化、固着;
· 防御的灵活度
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不协调的张力,于是就体验到了当下的痛苦。
不能跟神秘的力量去连接,比方说神话的、宗教的、人类的力量。
包括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跟未来建立连接,所以荣格的很多治疗技术都是面向未来,面向神秘主义。
我们要放在一个容器空间里面,放在一个耳朵里,他们之间的冲突,张力或者是不及时出现的这种遗憾感,是我们当下过得不幸福的原因。
所以容纳物或容器是它核心的概念。
他觉得我们内在非常多的跟客体之间的仇恨,跟客体之间的糟糕的关系,激活的我们那些原始的冲动,破坏了平衡,于是我们没有办法获得一个整合的感觉。
温尼科特:角色间过渡不完全
比如一个人从儿童过渡到成人,从成人过渡到太太/丈夫,再从丈夫过渡到爸爸,或者过渡到妻子、妈妈.
过渡性的空间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他没有办法在最原始的空间里面得到原始母爱灌注等等。
科胡特:自尊与他尊的张力
自己认为自己重要不重要,是自尊。别人认为他重不重要,是他尊。
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问题,或是早年的,或当下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或张力就是一个人痛苦的原因。
拉康:内在符号化的过程
他认为一个人内在有很多的东西需要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又不能很好的理解,于是他就离开了一个象征性所指的这样一个过程,堕落到了动物性的冲动。
存在主义它更多的是鼓励一个人去看,无论你是一个儿童状态,无论你有没有退行的状态,无论你在咨询当中有没有癔症,或者是创伤应激的状态。
会更多地去鼓励去用一种成人的状态,去审视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东西。
比方说死亡、自由、责任、孤独感等等。
存在主义里面有很多的哲学假设,比方说存在主义也会认为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得了癌症——每个人都会死。
我们逐步面对死亡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治疗癌症的过程,而且癌症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会有成功,会失败。
即便是会有失败,我们也要去面对。
存在主义不太讲,对这个人的过去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会去讲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或者生命的局限性的认识。
就是人类在局限里面发现无限,在生理、关系、精神世界里面的局限性,发现一种无限性,这个是存在主义的一个立场。
精神分析
谈到咨询关系,在精神动力学的治疗里面咨询师在咨询里面更多的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个人觉得就4个角色:
好妈妈:首先你要去抱持来访者,承接他的感受。
作为一个容器,他投射出来的东西被你接住,接住的同时要对这些东西产生一些影响。
我们叫做投射性认同和投射性不认同,之间有一个灵活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过渡性空间。
来访者在做咨询的过程当中,他可能会感到咨询关系,比他生活当中所有的关系都要感觉温暖。
他会觉得生活好像欺骗了他,因为他的亲爹亲妈都没有得到这种温暖,或者得到这种理解。
在所有的利益关系和血缘关系里面,他都没有得到他在咨询师这里得到一些体验。
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有一些冲动性的情感,他想去吃饭,他想送你礼物,或者说他想跟你发生性关系等等。
好爸爸:这个时候你只做一个好妈妈是不够的,你还要做一个好爸爸。
要管理边界,你要示范如何去发展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性边界。
在咨询中,他慢慢长大,在咨询当中逐渐的把自己再养一遍。
真实的爸爸、妈妈:慢慢的就发展到青春期的阶段,在青春期阶段,你只做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是不够的。
你还要做一个真实的妈妈,真实的爸爸,来访者会有无数次的挑战,试图打败你。
他觉得如果他能够在咨询室里面打败一个真实的咨询师,他就可以打败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
他可以去更好的跟社会妥协,获得自己的社会成就。
真实的爸爸真实的妈妈其实就是两个原则,可以被来访者打败,但是不能被来访者打死。
你既不能抛弃来访者,你也不能被他们抛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的治疗阶段。
人本主义
在人本主义里面,无论是罗杰斯,还是后面的人本主义的发展(需求层次论、高峰体验、超峰体验)
在人本心理学里面,他们更多的会讲咨询师应该当一个太阳,你永远无条件的相信来访者、支持来访者。
他在咨询当中充分体验到了支持性的元素,然后面对生活当中的挑战,就不再觉得痛苦或者恐惧了,这是人本主义的做法。
存在主义
会把来访者所袒露的一些东西,归纳到人和生活现状,或者生活哲学的第三方的观点当中。
在存在主义取向治疗当中,有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理解性原则:成为来访者的旅伴
来访刚来咨询的时候会看到他的痛苦,无非三个方面,
1、和物的关系
比方说他觉得他开车的时候总是会颤抖。
然后他觉得总是想换手机,然后忍不住总是疯狂的健身,没有办法处理人和物的关系,这是一类来访者痛苦的来源。
2、和人的关系
比方说他觉得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难相处,他既在这个关系里面想去体验一些自由,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自由;
他又会觉得被对方碾压,被对方挑剔是或者被对方推到某一个不被理解的感觉里面去,
或者说他在社会上跟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他觉得没有办法在这关系里面真正发展自己的才华。
3、来访者跟自己精神世界的关系
比方说他觉得这么多年自己都没有什么长进,没有长大。
做梦的时候总会梦到小的时候某一个被忽略的场景,比方说在襁褓里面,爸爸妈妈没有在身边喂养他。
很多年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隔代抚养,还没有跟父母很近的接触过等等,他的个人人格历史。
在找你做咨询的时候,很多来访者他会在这些维度里面谈论。
作为一咨询师,尤其是存在主义取向,就要去很快的定位,然后进入到他的世界,我们把这个称之为理解性原则。
因为存在主义的治疗关系认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一个旅伴的关系,就是来访者在他的生命历程当中体验到了一段时间的旅程。
在这段旅程里面体验到或者囤积了很多痛苦,于是他来到咨询关系里面,想要去邀请咨询师和他一起重走一遍。
这样的一个人格的旅程,我把这个叫旅伴关系。
于是咨询师这个时候就要放下所有你对关系的觉察,或者是对投射的觉察,然后全身心的进入到来访者的世界里去理解他的旅程。
你要去看他的经历,在人生经验里面,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景色?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山川河流或者是沟壑,我们把这个叫做体验性原则。
理解性原则:
· 在人本心理学里面叫以来访者为中心
· 在精神动力学里面叫动力性倾听
· 存在主义里面就叫进入旅程,成为来访者的旅伴
第二个阶段,体验性原则:咨询的张力
你跟来访者之间开始有张力,来访者他开始说生活中很多事、很多体验,这个时候他把你当第三只眼睛,把你当第三只耳朵。
他想在你这里获得一种悬浮的关注,或者悬浮的洞察。
就好像是他在这里跟你抱怨了,表达了他在关系当中生活当中很多痛苦,于是他马上问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他想得到一个第三方的视角,第三方的感觉,来矫正或者发展自己的视角。
我们当被来访者需要,在倾诉一段时间之后,被来访者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些事情,促进来访者对他自我的其中的一个部分更深的一个体验。
体验性原则:
· 在人本心理学里面,他们把这个阶段叫做无条件积极关注,
· 在精神动力学里面,把这个叫做澄清和面质。
· 在存在主义里面,把这个叫做体验性的原则,这就是关于咨询的张力。
第三阶段,在场性原则:咨询的节奏感
从前面100多年之前发展出了心理咨询,再到之前哲学宗教其实人都在想办法帮助自己,为了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我们就发展出了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产物,它并不是一个文化或者宗教的产物,它是一个平等人和人要平等的过程。
存在主义的在场性原则,存在主义取向的第三个部分在场性原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临在时刻,临在时刻这个概念是从人本主义借鉴来的。
存在主义它有一部分跟经典精神分析、古典人本主义结合,还有一部分跟当代结合在一起(完形的、格式塔、叙事)。
可是无论是经典的还是当代的,有一点是没有变的,一直是遵循或者一直都奉为经典的核心就是在场性原则。
我举个例子,来访者一开始到你这里来倾诉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尝试进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以他为中心。
我们充分的倾听,让他的信息在我们的心里面形成一个人的模样。
内摄的过程,把这个人放在我们心里面,让他活起来。
然后矫正内摄的过程,这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面活起来了以后,我们就要做一些微调,看看自己心里面的对方是不是跟当下的对方是一致性的。
是不是同呼吸共命运,微调的过程就是体验性原则。
促进来访者对他自己的体验,同时促进咨询师对他的体验叫无条件积极关注,澄清和面质。
然后紧接着下一个阶段,你内在的已经内化的,内摄的,对方已经活起来了,跟他同步了,我们要去追求同步的瞬间,我们叫做再创新的原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语里面一直在讲一件事情,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可是只要你愿意敞开,向一切的不确定敞开,你可能就会得到一种在场性体验。
这种在场性体验会让你有一种感觉,即便你在痛苦当中,即便你在挣扎当中,你也会觉得你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有可能会永恒的。
尤其是在别人的心里面可能会永恒,这种临在性的状态和感觉,我们称之为治疗气候,这种气候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格。
那么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关于咨询的技术,之所以心理咨询可以帮到人,是因为它有技术。
也许你在生活当中有很多高质量的关系,闺蜜哥们,
父母之间的养育关系也许和解了很多。
可是那些关系没有办法让你有真正的改变,因为有些关系没有终点,或者说没有一个主动创造的终点。
心理咨询师在智慧上可以让人改变,就应该有终点。
咨询的结束就非常重要,在存在主义里面,我们把这个叫行动原则。
咨询要结束了,我们都是要去想一想,在咨询结束之后我们要做哪些改变。
也许这里有很多咨询师,我要跟你们分享咨询师这个行业里面最重要的2点收获。
第一点,就是做心理咨询师你仍然会感到痛、感觉到沮丧、感到难受。
人类所有的感觉你仍然会感到,可是做咨询师有些好处,说的文学点就是你会体验到非常多的糟糕的感觉,负性的体验。
可这些不能控制你了,无论怎么糟糕他都无法控制你,而是你在管理他,这就是心理咨询师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
第二点,你和你的每一个来访者在咨询完了之后,你会从来访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你会知道在另外一种视角里面,怎么看一个人生;
怎么去避免人生的这些坑洞;
你会学到非常多的风险管理;
你会感恩这个关系,你会发现在这个关系里面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咨询的费用;
得到了更多的人和人之间的学习,就好像人类互相抱团取暖一样;
活生生的生命就在你对面,向你诉说他是怎么样使用自己这么多年生命的,你会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理解性、体验性、在场性的过程梳理的咨询关系里面,当个体一对一的咨询关系结束的时候,你们双方都会在心里面下一些决定,
咨询关系结束之后,你要怎么活?
你要如何去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选择并投身。
很多人谈跟父母的关系的时候,其实都在谈一件事情,无法告别,无法让过去成为过去。
来访者在咨询当中谈跟父母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个分离的障碍,谈跟伴侣的关系就是一个融合的障碍,就在谈这两件事情。
所以当咨询结束的时候,来访者他就要去选择用什么样更好的方式跟父母告别
用什么样更好的方式跟自己的伴侣融合好
这个状态,我们把这个叫做选择和投身。
在咨询快结束的时候,这种选择会生发另外一个东西,投身就是用自己的一部分去体验一些爱好,一些兴趣,而不是对应对不上。
这个是到了实践的阶段,精神动力学把这个叫修通,
人本心理学把它叫实践,
存在主义就把这个叫做选择和投身。
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咨访关系中来访者的状态都在一个整合和哀悼的氛围。
我和他这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我和他们自己和父母之间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一些质变和量变物质。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存在主义个体咨询的重要的一些节点,包括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区别。
来源:https://www.liluntuanti.com/2022/06/21/李仑:存在主义取向的个体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