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离杨洁导演、六小龄童等人主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开机,整整40年过去了。听着那熟悉的片头曲,看着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背影,多少人的“爷青回”!
40年间,这部剧如何成为“国民记忆”,又创造了怎样耐人咀嚼的文化现象,让我们一同回味。
——编者
回顾仅有64年的中国电视剧史,热播40年的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无疑是第一“神剧”。它于1982年7月3日开拍并在当年首播试集,于1986年播出前11集,于1988年播出全剧25集。因此,它常被大众简称为“86版《西游记》”,但更为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82版《西游记》”(下面均以此为简称)。创下89.4%的收视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播出,至今已重播4000余次,获得“飞天奖”特别奖、“金鹰奖”最佳连续剧一等奖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剧”等称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6月,哔哩哔哩网站推出授权版国产四大名著电视剧,目前82版《西游记》点播量为1亿次,平均每集点播量400万次,评论2.3万条,其热度均超过其他三剧,其生命力和传播力可见一斑。
82版《西游记》作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让人赞叹称道的同时,更值得我们去审视思考,它究竟呈现出何种“现象”,又能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何种启示。
“现象”一:跨代际传播持续
在中国,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流传久远。源于历史真人真事,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初步神化后,其后经诗话、院本、杂剧等加工,渐渐演义为神魔小说《西游记》,此后又依小说衍生出无数戏曲与曲艺作品,可谓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得益于历史积累而形成广泛持久的群众基础,82版《西游记》自带“合家欢”属性,偏轻喜剧,且通俗易懂(1982年中国文盲率为23%,2021年中国文盲率为2.67%),因此受到热烈追捧。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均能找到各自兴趣点。四十年来,有不少“西游”题材影视作品诞生,但82版《西游记》口碑“始终在线”,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成长与代谢,该剧的跨代际传播持续发生。
“现象”二:集体记忆不断建构
82版《西游记》每逢寒暑假便如期播出,年复一年的“刷屏”,为集体记忆的建构奠定基础。因其童趣化的呈现,使得无数少年儿童通过电视剧第一次了解到《西游记》的故事,神奇魔幻的故事激发他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嫉恶如仇、本领高强的孙悟空成为第一个进驻孩子们心中的超级英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开展“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调查显示孙悟空是孩子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形象。“俺老孙来也”“小时候喜欢玩金箍棒”“披过床单扮天竺公主”“那时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不知不觉间,82版《西游记》成为国人不可磨灭的童年回忆以及美好温馨的家庭记忆。其中,最为有趣的是集体记忆中“曼德拉效应”。此前谈及此剧第15集《斗法降三怪》剧情时,不少影迷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讨论,称曾看过“羊力大仙下油锅”片段,后来播出被删减云云,为此剧组摄像师王崇秋老师专门发文公开澄清。
《爷青回,西游记唯一那台摄影机的奇妙旅程》
“现象”三:“铁粉”追求“专业”
82版《西游记》长期“霸屏”,在无意中为“铁粉”提供了不同的“打开方式”。除参与各类线上互动外,不少人在反复观看后早已不满足于分享剧照、发表感想,他们将关注点扩展到戏里戏外与台前幕后。“技术控”喜欢运用所学对画面进行高清修复,对当年运用的摄像方法充满好奇;“研究控”热衷于了解幕后故事,对比讨论该剧不同时期不同平台播出的版本差异;“旅游控”乐于实地寻访剧中各处取景地,并记录今昔变化;“创作控”则嗜好为个人酷爱的剧中角色填词作曲赋诗或创作同人小说(FAN FICTION)……总之,行为各式各样,但无不表达“铁粉”对电视剧的热爱与情怀。
“现象”四:独立于原著自成IP
82版《西游记》如今已成为经典之作,具备独立于原著小说的艺术价值,可谓自成文化IP。具体表现为:第一,角色形象符号化。因剧中人物特征鲜明,各具特色,尤其师徒四人的服饰造型被广大观众认可,已脱离演员本身,成为不少后来者的模仿对象。第二,改编段落“经典化”。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御弟哥哥的“相见难别亦难”,可谓神来之笔,将情理纠缠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至今“意难平”。鉴于其独特价值与影视魅力,某手游公司通过申请授权,以82版“西游记”剧情、音乐、配音及人物造型为创意,于2022年初发布女儿国国王皮肤以及配套动画《只想今生,不想来世》和《女儿相思,一梦前尘》。第三,原创音乐流传海内外,插曲传唱度高,因其内涵丰富、旋律优美,且与剧情高度契合而受到广泛赞誉。如《敢问路在何方》等等,均是国人耳熟能详之佳作。第四,创作精神获得弘扬。正如杨洁导演所言,“《西游记》剧组全体成员是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来完成这部巨著的。”这是82版《西游记》最重要的IP,前三者均建立在此之上。近年来,随着《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西游记》《1982版西游记拍摄档案》等图书的出版以及各类访谈节目的播出,一群人一台摄像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幕后故事逐渐被人知晓,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无不被感动。
启示一:精品离不开工匠精神
82版《西游记》承载着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百折不挠,更有“依然是信念不衰”的精益求精。“兜率宫”读音有问题,首播后马上替换;弄错“破烂流丢一口钟”,此“钟”(破烂铜钟)非彼“钟”(破旧僧袍),立即安排重拍;《除妖乌鸡国》试集部分镜头自认为艺术未达标,四年后重新拍摄。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宗旨,经历六年打磨的82版《西游记》取得了成功,成功凝结着集体的心血,来自人物形象的内外塑造、故事情节的合理改编、镜头语言的交融变化、场景布置的虚实结合以及配乐的融合中外。它所折射出来的工匠精神超越时空。反观当下,身处不同的时代,社会节奏快速,文艺创作容易被功利浮名裹挟,这时更需要坚守本心,不妨将82版《西游记》看作前辈们留下的“定心真言”。
启示二:美学探索需守正创新
82版《西游记》已年届不惑,却至今魅力不减。其背后是创作团队的守正创新,对电视剧美学进行较为成功的探索,这对于今天文艺作品的创作有所裨益。在拍摄之初,导演杨洁已确立总体美学风格,“决定把电视片《西游记》拍成具有中国民族气派、耐人寻味又富有浓厚人情味的神话故事片。在改编时,本着‘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突出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此理念指导之下,该剧进行系列实践。如表演风格,要求具备浓郁的民族色彩,“既要生活化,又要夸张,既运用了戏曲的身段技巧,又吸收了电影靠近生活的表演手法。还借鉴了杂技、舞蹈、艺术、武术、体育运动等运动技巧,把这些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剧中近40位演员来自戏曲界和舞蹈界,使得人物塑造传神灵动,古典韵味悠长。如镜头语言,追求意境,借鉴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留白与构图方式。最为突出的是《困囚五行山》一集,其中“江流儿”身世一段,只有画面与配乐,既不影响理解剧情又为观众留下想象空间;唐僧讲经一段,采取先抑后扬之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伴随着声音出现远视全景,紧接着一组平移镜头,展示相关场景元素,再将焦点聚集于老僧,三次来回切换,镜头逐渐拉近后过渡为脸部特写,玄奘真容在一番悬念之后“惊艳”观众。此外,还有令人念念不忘的配乐,既有发扬传统,如“猪八戒背媳妇”仅以戏曲中常用的板胡和三弦作为配器,节奏明快,富有喜剧色彩;同时又不拘于传统,如最为人熟知的《西游记序曲》(后被网友美其名曰为《云宫迅音》),则是集民乐、电子乐、打击乐与管弦乐于一体,大气磅礴,奇幻空灵。
启示三:跨媒介传播将注入生命力
82版《西游记》是电视剧,但早在30多年前已实现跨媒介传播,出现日历、文具盒、笔记本等衍生品。如今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能打破时空,交互性强,可双向传播。在此背景下,跨媒介传播更容易操作,更利于文化IP传播与融合,IP之间的融合能迸发出的新生价值。如82版《西游记》配乐与北京冬奥会的联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人民日报”客户端分别以《云宫迅音》为背景音乐,加上精选的视频剪辑,发布“当花样滑冰遇上《西游记》”与“用《西游记》方式打开北京冬奥会”,将世界冰雪运动与中国西游故事结合,又潮又酷,毫不违和,立即引发大量转发点赞。又如《西游记》与知名手游“王者荣耀”以“路在脚下,再出发”为主题进行联动并创新演绎。推出五款角色皮肤,利用“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从宇宙中采集的脉冲星声音,被加工融入了《云宫迅音》,又推出《爷青回,西游记唯一那台摄影机的奇妙旅程》与《未曾发现过的器物之美》等多个先导片,引发千万游戏玩家浏览,以年轻化和多元化方式与当下年轻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并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王者荣耀”推出的女儿国王皮肤配套动画《我只想今生,不想来世》
82版电视剧《西游记》并不完美,但丝毫不影响千万观众对它的喜爱与痴迷。今日恰逢82版电视剧《西游记》开拍40周年,谨借此文向剧组所有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与衷心的祝福!愿艺术常青,愿经典永存!
作者:麦淑贤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文汇报

1346万获赞 89.7万粉丝
华文世界高品质阅读平台
文汇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