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日报道据埃菲社6月26日报道,互联网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疑病症患者”,他们对自己的健康高度焦虑,很难容忍不确定性,他们在这片“数字海洋”中找到了用于核实、检查和跟进自身关切问题的信息源和服务。
这是拉里奥哈国际大学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玛尔塔·桑塔伦在与埃菲社的采访中,被问及“是什么导致一些人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病了?社交媒体是否催生了越来越多数字疑病症患者?以及在互联网上查询症状对我们有何影响?”等问题时作出的解释。
这位专家强调,“网络疑病症患者”指的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过度搜索疾病症状信息的人,媒体每报道一种新疾病,他们的忧惧就会陡然增加。这种情况在疫情和后疫情时期越发常见,当前是与小儿肝炎和猴痘有关。
报道称,从她的专业经验来看,互联网加剧了疑病症患者的强迫行为,尽管在一开始,这种行为可能会因为有关他们对自己或所爱之人健康问题的关切得到快速回答而有所缓解。
但这类人在网上查询健康关切的强迫行为正在更频繁地重复,并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就有了“网络疑病症患者”这个说法。
报道援引桑塔伦的话说,从过去的大流行和疫情经验来看,“我们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知道,在这个时期,对健康以及与寻求安全感行为相关的一切焦虑和担忧都会增加”。
“一般来说,当我们被这类信息轰炸并去查询资料时,有时会很难甄别。”这位专家说。她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前提是用户负起个人责任,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市场,并将自己定位为负责任和有前瞻性的消费者”。
报道称,网络上还有关于健康问题的“不怎么严谨”的信息,这对健康的人“没有好处”,对那些受疑病症影响较大或较容易出现疑病症行为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这位心理学家强调,她认为这类内容导致了网络疑病症患者的增长趋势。
她承认,有些网站拥有“足够的基于经验且科学的可靠信息,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咨询”,然而,它们的语言不是日常用语,所以“同样让人感兴趣的是”专业人士的科普工作,他们需要用更平实的语言来处理“可能让我们对健康或当前必须与之共存的某些疾病产生担忧”的问题。
报道称,在此背景下,卫生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停止在互联网上就健康问题“咨询个人建议”,如果想获取前瞻性信息,请确保咨询信息源的质量和严谨性,她总结说。
举报/反馈

参考消息

3820万获赞 219.4万粉丝
用外媒视角看中国、观世界
《参考消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