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属于人脑的机能,其本质就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大脑控制意识

在科学中同样存在意识,比如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就提出了“观察者效应”

在他们看来“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死是活,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光子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子,观察者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客观世界来说,我们的主观意识似乎会影响科学

那么人类的身体来自父母,意识又来自哪里?答案或许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薛定谔的猫

人脑对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身体是人类意识的载体,我们现在肯定没有办法谈论意识,在主流的唯物主义观念中,物质决定意识

将范围缩小后,大脑就是储存意识的重要载体

人脑的发育,随着人类的进化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不管是大脑容量还是内部结构,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改变。

尽管大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每天却需要消耗身体20%的能量,由此可见,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要依靠大脑进行。

大脑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意识的来源,在科学未诞生之前,人们认为意识是造物主所赐

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脑科医生终于发现了大脑中对意识起到关键作用的部位——大脑前额叶

大脑前额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神经基础

在上世纪,葡萄牙神经科医生埃加斯·莫尼兹在治疗精神病人的时候,发现大脑前额叶和意识的关系。

埃加斯·莫尼兹

在治疗过程中,莫尼兹主要通过切除患者的大脑前额叶来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几乎没有再出现精神癫狂等情况,而是变得十分安静。

所以在1949-1970年间,脑科医生就将这种方法作为治疗精神病人的最佳方式,大约30万人被切除了大脑前额叶。

结果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患者虽然没有了奇怪的行为,但是每天除了吃喝睡之外,基本没有了其他意识

也就是说,他们从一个精神病人变成了没有自主意识的“傻瓜”,每天的生活就像行尸走肉一般。

精神病人

尽管莫尼兹就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是这一方法却在1970年后,被全面禁止了。

后来科学家界发现,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拥有大脑前额叶。

尽管科学家们认为大脑前额叶,和灵长类动物高度发达的治理、心理过程和认证功能有密切关系,但其究竟起到什么具体作用,科学家一直不了解。

中国科学家对大脑前额叶的探索

2004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院,通过猴子进行实验。

灵长类动物

研究院的科学家发现,大脑前额叶在大脑皮质总面积的占比,是根据动物的进化程度来增加的。

比如在食肉目动物中,其占比只有5-7%,在黑猩猩中,占比增长到17%左右,而在人类的大脑中,占比直接增长到33%

研究院针对猴子进行了两种游戏实验,大抵就是让它们对屏幕上出现的图像,做出反应,而游戏一相比游戏二要更复杂

最终结果就是,切除大脑前额叶的猴子无法完成游戏一,而在游戏二中的通过率可以达到90%。

进行实验的猴子

所以得出结论:

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记忆相关信息的处理,而这可能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

现在了解到,人体在成长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的发育,直到25岁才会全部完成。

所以大脑前额叶很可能会改变个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可塑性会不断增强,使得个体不断主动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

大脑可塑性逐渐加强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意识在科学层面上,来源于大脑,来源于大脑前额叶。

人类意识的发展

当然,前面咱们也提到,并不是只有人类拥有大脑前额叶,所以在自然界并不只有人类有意识,很多动物也会有自己的“意识表现”。

只是就层次而言,人类的意识更加复杂。

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群体的意识,都有多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人类意识的发展历程,科学家将此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次是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后就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劳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劳动的产生,使得古猿从最初的掷石子,到运用更复杂的工具,从动物语言转变为人类语言,并且出现了文字,最后发展出更高级的科学技术

劳动促进意识发展

由此可见,劳动一直在促进人类意识的发展,并出现强烈的“个人意识”

意识和振动有关

但是随着人类对意识的探索,科学家发现,在宇宙的大环境下,意识的来源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宇宙中,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拥有一种状态,尽管那些单个的波和粒子,看上去都是静止的,但实际上它们都处于振动中。

粒子

当两个拥有不同频率振动的物质放在一起后,它们会经过自我调整,逐渐变成相同的频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振

由此,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乔纳森·舒勒和塔姆·亨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认为人类意识和振动有关。

在其理论中,我们个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处于振动状态,当然它们的振动频率起初并不相同,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微意识”

意识

随着这些微意识的不断相互适应,逐渐实现共振,最后就形成了人类的意识。

当然,这一说法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与其相关和相反的理论还有很多,而其中就有一部分科学家,将意识与量子力学联系起来。

意识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将量子力学和意识联系起来,主要就是我们最开始提到的两个实验。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科学家们提出了“观察者效应”,这让人们摸不着头脑。

双缝干涉实验

科学家对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既具有波动的一面,又具有粒子条纹的一面,于是用波粒二象性解释。

但其实,在实验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对光子运动进行观察时,它就会呈现粒子的条纹性,反之则为波动。

在量子力学中,还存在不确定关系和量子纠缠,这些令人费解的理论。

粒子在正常运动的时候,就可以同时具有动量和位置的信息,但是一旦介入人的观察,就会发现动量不准确了

量子纠缠

所以一部分科学家认为量子力学创造了意识,但这一结论往往会遭到抨击。

因为在现代科学界,量子力学虽然是现在物理学的支柱之一,但是其明显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而用一个未解之谜,来解释另一个未解之谜并不可取,所以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科学家到现在也说不清楚。

但是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自我意识,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来塑造更强的意识行为。

通过学习完善意识

当个人意识发展到最高境界时,人类的群体意识才有机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我们的文明想要不断进步,达到宇宙文明的高级阶段,同样需要加强意识。

因此,尽管我们对意识的来源还存在疑问,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利用现有意识

举报/反馈

盒子里的密探

75.7万获赞 6.8万粉丝
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寻找未解之谜的答案
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