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张俊兰已经白发苍苍。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图片由张俊兰提供
今年毕业季,四川凉山籍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生苏正民的毕业论文因6000多字致谢火遍全网。致谢时,他点名致谢了65位曾经帮助过他、让他的人生“充满了光亮和希望”的人。其中,让他第一次感到有光照进他灰暗人生的,是《天津日报》的记者张俊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话张俊兰,讲述了她25年以来,一直帮助凉山孩子,托举出一个又一个“苏正民”,被凉山孩子亲热地称为“张妈妈”的故事。
张俊兰在凉山的川兴中学为受助学生颁发助学金之后与他们交流,右二学生是苏正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对张俊兰帮助凉山孩子25年的故事报道后,感动了无数网民和读者,大家纷纷向这位女记者表达敬意。6月30日,记者获悉,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为张俊兰颁发第440期正能量奖,奖金5000元。
25年帮扶路
爱的付出,是如此值得!
天天正能量这样评价张俊兰的付出:
一篇6000多字的毕业论文致谢辞,牵出65个闪闪发光的美丽灵魂,她是其中第一个被感谢的人。从渤海之滨到遥远的大凉山,她的爱心翻越千山万水,成为一缕缕微光,照进一个个贫寒学子的生命里。时光匆匆,在她悄然老去的同时,孩子们已长大成才,立志接过爱的衣钵。这份正能量奖励,和她25年的辛苦相比微不足道,但我们更想用这份敬意,让更多人看到:爱的付出,是如此值得;爱的传承,又是多么美妙。
6月30日上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将这个消息告诉张俊兰时,她感到特别惊讶,并表示很感动。她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份由四川省扶贫基金会原副会长何世义快递给她的那份华西都市报。她特别感慨地说,“说实话,没有他,就没有我25年的凉山路。做这个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能完成的。”
爱在延续
张俊兰:对凉山的帮助不退休
年轻的时候到凉山布拖县,当地的父老乡亲在县界迎接她,为张俊兰穿上彝族盛装。
今年5月,张俊兰已经退休。而她当年播下的爱的种子,正生长成一棵棵可为他人遮风挡雨的树苗。
比如,拉克子黑大学毕业后,回到凉山,在《凉山日报》当记者,不仅书写了大量凉山扶贫报道,还曾主动申请前往脱贫攻坚一线,帮助大山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今年,苏正民被学校保送研究生,下个月,他将回到家乡支教和继续他发起的慈善项目凉山阿依助学计划,去帮助像他当年一样处于困境的“阿依”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千里之外的张俊兰看见“爱,正在延续。”
退休前,张俊兰所在的单位为她成立了专注于慈善的工作室。她退休后,这个工作室不复存在。但是,张俊兰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对凉山的关爱不会因为退休而停止。
“对于我来说,最难做到的事情是对于需要救助的人视而不见、转过身去。否则,不可能在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的凉山路上走了25年。做这么多年慈善事业,我手中有一大批捐赠资源。退休后,我将换一种方式继续帮助凉山。”张俊兰说,只要凉山有需要她帮助的人,她一定还会以个人的名义继续她的善行。
望“星星”成“火把”
共同点亮凉山大地的文明之光
张俊兰年轻时到凉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张俊兰最后一次到凉山是2019年春天。当年,脱贫攻坚战搞得轰轰烈烈,也让她看见凉山基础设施巨大改变。另一方面,当年她帮助过的孩子一个个长大成人。
除了显性的物质上的变化之外,张俊兰更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孩子个子长高了,书念得更多了,而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 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了,文明程度更高了,更清楚了怎么做人,对社会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面对家乡又该做些什么?
张俊兰反复强调,她做的这些事情不是她一个人能完成的。包括接下来对凉山的持续关爱,她更希望这批长大后的孩子用他们的言行和他们的母语去影响、改变身边的同胞,共同提高这个“一步跨千年”区域的综合素质。
“他们,是我们当年撒在凉山的星星之火,我希望‘星星’成为‘火把’,共同点亮整片土地的文明之光。”她说,她期盼,在她退休后对凉山持续关爱的过程中,这群曾受助于她的孩子,成为她的新“战友”,致力于当地群众素质的提高,以及培育移风易俗的新理念。
知道多一点
天天正能量简介:天天正能量是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华西都市报在内的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知名公益项目,成立于2013年,以“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为宗旨,以“你怎样,世界就怎样”为口号,通过奖励小而美的凡人善举,唤醒人心,激励善行,推动社会向善向暖,“让好事随风传千里,让好人马上得好报”。项目至今已发放奖励金9700多万元,有上万名各行各业的基层群众获奖,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影响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善看齐。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01万获赞 536.9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