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有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我们大多数人普遍经历过这样一种情况。

当我们试着控制自己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起自己有意去想的时候还要多。

【消极状态】

并且这种思维上的反弹效应在人处于紧张、疲劳或烦乱状态时最为严重。

因为我们放我们烦躁焦虑时会更想摆脱令我们烦恼的东西,可我们越想摆脱,越去压抑它,反而会更难忘记

【白熊效应】

这种情况正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也叫后抑制反弹效应。

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讽刺性反弹】

这种反弹很具有讽刺意味,当我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会像回旋镖一样飞回来。

其实这种原理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什么失眠患者越想睡着却越清醒,失恋的人,总提醒自己要忘记对方,但却更难以忘记。

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

由此问题产生。为什么压抑想法行不通?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妙的反弹是因为当我们在刻意转移注意力时,思维也开始进行无意识的“自主监视”行为——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不应该想的事情,这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情的关注。

【强化真实性】

反弹效应会进一步导致想法的强化,使想法本身变得更加可信。

因为当人试图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你脑海中。

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这个想法会持续得到关注并使人相信它的真实性,但想法本身是由于思维上刻意控制后强化的,因此易于使大脑误判它的真实性。

对于人来说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大脑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消息。

因此,当人急于摆脱某种想法,它就会卷土重来充斥你的大脑,当它再一次回归的时候,就会使我们做出错误的理解。

因为你不愿意去想它,所以它再次出现在你脑海中就显得别有意味,因为这种反弹背后向大脑传达了一层潜在含义:“这个想法是重要的值得你关注的”。因此,人们更可能相信它是真的。

但我们要明确理解:是人越想摆脱某种想法,才使这种想法越可能回到意识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本身是真实的,也不代表着这个想法很重要。

为了应对此种情境,我们最好记住一条:“想得多并不一定代表什么,尤其是在你压制想法本身时”。

【方法】

说来有违常理,对此情况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再压制这种想法,放弃对它的控制,顺其自然。

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现的想法和情绪时,它们也就不会再来烦你了。

由于人脑的特殊性,越压制想法反而会激发它向你反抗的力量,反过来说,当你允许自己去想一件事,任由它发生,自然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这其实也启发了我们一点,有时放弃控制内心的感受反而是最有助于内心感受的方法。

举报/反馈

认知编码者

3223获赞 1967粉丝
b战和订阅号;认知编码者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