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
固执,也许是因为无知。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在洗衣店还没有遍地的年代,一个男人先行想到了开洗衣店这个想法,没想到身边的人无一看好,甚至有些人直接嘲笑他。
有朋友苦口婆心地对他说:“谁在外面洗衣服啊,都是自己在家洗,你开这种店得赔死。”
还有人直接告诉他别异想天开,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生意,更何况他的想法根本不贴合实际情况。
男人没有听别人的意见,坚持开了这家店,之后赚得盆满钵满,傻眼的成了那些固执地认为他无法成功的人。
人生在世,道理其实就是如此。
越是无知的人,越容易受到思维的局限,从而坚持自己所认定的,一定是正确的,这便是固执的产生。
所以说,一个人,认知越低,越是“固执”,而这种“固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01.
认知过低,导致思维僵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惯性思维”。
所谓“惯性思维”,简单来说,便是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凭借自己之前的经验下意识去做,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惯性。
这种“惯性”并非是毫无好处的,当一个问题只能用一种方式解决的时候,“惯性思维”能帮助人们及时做出决策。
但是,长期用“惯性思维”生活的人,很容易掉入自己思维的陷阱,导致自己思维僵化。
想起《山海情》中的一段剧情。
凌教授带领村民种蘑菇致富,在村民眼中,种蘑菇就等于要用来卖,要等着商贩来收,这是挣钱的唯一步骤。
当种蘑菇的人越来越多,蘑菇的价格越来越低,他们无法挣钱后,村民慌了,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这下完了,蘑菇卖不出去了”。
可面对同样的危机,凌教授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可以建立冷库冷藏蘑菇,可以带领大家去别的城市推销蘑菇。
村民们觉得天塌了的反应与凌教授处理问题时的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那么,区别在哪呢?
其实就是思维方式,认知越低的人,思维方式越单一,时间久了自然很难跳出惯有认知,这会带来一定的便利,但也会带来一定的约束。
就像生活中,有人上班久了觉得一旦自己失业,就等于永无翻身之日。
可是人生这么长,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有人能在七八十岁坚持创业,有人能在五六十岁坚持参加总统选举。
倘若自己给自己设了限,便没有人能打开这种限制,所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避免自己掉入“固执”的陷阱。
02.
见识太少,认知上限降低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认知太低的时候,大多是见识过少造成的,这样的人认知的上限已经决定,便很难突破自己的制约。
想起著名的“三季人”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名弟子在扫地时遇到一位客人,客人问弟子:“你说你是孔子的弟子,那我考你一个问题,你肯定知道。”
接着客人问:“一年有几季?”
弟子听完后不由嬉笑一声,自信地说:“有四季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没想到客人坚持说有三季,并且要求孔子出面来给出答案。
孔子听完两个人的说法,认真地对客人说:“你是对的,我徒弟无知,一年只有三季,他应该给你赔礼道歉。”
客人听完后满意离去,弟子问孔子:“为什么明明有四季,你却说有三季?”
孔子答道:“你没看到他浑身通绿吗?它是蚱蜢人,春天生秋天死,它从来没有看过什么冬季,那你跟它讲什么都没用。”
蚱蜢变的人,自然不可能知道有四季,若是和他理论,可能理论一年都没有结果,因为它的认知上限已经决定了它的认知。
正如周国平先生曾说:“未经失恋,不懂爱情;未经失意,不懂人生。”
一个人没有经历的时候,往往会认为世界是自己所认知的,一件事情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预想的发展。
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清楚,人生难美满才是常态,会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更是常态,世界从来都不是自己以为会如何,就能如何的。
明白这些道理的人,就算没有见识过更大的世界,自己的认知也不会受限,因为他们愿意接受自己一无所知。
03.
很喜欢罗翔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在脑海中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念;一个不成熟的标志,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小孩子总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明明水很烫,却非要吵着喝;明明外面的天气很热,却非要穿大棉袄。
这个时候,和孩子们讲道理很难讲通,因为他们根本不理解。
但如果让她们试喝一口热水,试着穿一次棉袄在夏天的室外,有些事不用多说她们就能学会和明白。
所以,有些人的固执,可能只是因为认知太低。
反而是那些认知广和宽的人,早已经明白这个世界有无数种可能,他们愿意试着接受自己所不理解的一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