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松湖烟雨水天一色,桃源公园树影婆娑。夏至时节,漫步松山湖,总能遇见怡人的美景。家住松山湖的市民林小姐,常与这里的美景邂逅,却总也看不够。她说:“松山湖最近天气好,随手都能拍出‘大片’,发在朋友圈很受大家喜爱。”
蓝天与碧水相映,山水与城市交融。蓝与绿的交织间,浓缩着松山湖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去年以来,松山湖坚持深入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不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推动园区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撰文:张莎 陈启亮
守护市民的“蓝天幸福”
入夏以来,松山湖的天空时常给市民以惊喜:时而朵朵白云似棉花,飘浮在蓝天中,时而出现绚丽的火烧云。行人纷纷从“低头族”变身“抬头族”,谁都不愿错过这满屏的赏心悦目。
当前,大气污染已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一大因素。为此,松山湖主动出击,开展大气整治行动,守护园区蔚蓝天空。近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管委会联合开展南部环境整治执法行动,执法队伍就松山湖南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前往现场开展排查整改工作。
此次行动优化执法方式,利用无人机、走航车等科技手段,做到区域整治全覆盖,力争不留死角和盲点。在执法内容上,严格执法和帮扶并具。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以最严厉手段处理,及时查处,形成震慑力;针对企业内外排放数据均不超标,但确有刺鼻性气味产生等情况,现场协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此次执法行动共出动396人次,检查企业132家、发现问题企业31家、责令整改22家、查封企业9家。
为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去年以来,松山湖深化涉气污染源全方位治理,推进VOCs总体减排。其中,稳步落实重点监管企业深度治理及分级管理、治理设施去除率评估、VOCs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工作,任务完成率均为100%。
同时,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强化与城管、城建、公安等部门协同联动,突出抓好减排、降尘、限车、禁烧等污染源治理。
具体推进中,科技力量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自去年以来,松山湖构建“立体化”监测,开展大气质量全方位监管。建立健全以卫星遥感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微型监测站、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为核心的大气环境质量立体监测体系,构成“区域+中心点位+边界点位+地面移动”的有机组合,实现广域与局地、高空与近地面、固定与移动等多层次监控互补。
去年7月,松山湖光大锦绣花园的住户郭先生向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求助,反映小区周边存在异味扰民的问题。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立即对周边展开排查,查出小区周边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异味。执法人员现场责令该公司环保负责人务必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守法经营。同时对该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密巡查频次。该公司最终采取搬迁生产线方式杜绝污染,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今年第一季度,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松山湖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保持大气污染防控不放松。安排专项小组做好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精准研判大气污染形势,全力保障园区空气质量。
一微克一微克抠出空气质量优良天。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松山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100%,同比上升20.5%;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7%;PM10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4%;臭氧平均浓度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7%。
守护碧水蓝天,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今年5月,松山湖生态环境局开展“降碳减排我先行”宣传行动,通过持续性组织集中宣传,使其成为松山湖的一种主流意识、自觉行动、社会风尚,助力东莞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
在松山湖生态园的东莞市南畲朗污水处理厂,乌黑浑浊的城市污水经过10多个小时的处理后,由浊变清,成为燕岭湿地公园的主要生态补水水源。
通过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物理、化学、微生物以及植物吸收等作用,燕岭湿地深度净水系统净化南畲朗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使地表劣Ⅴ类污水最终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源源不断的再生水成为松山湖生态园主要的生态补水水源,使得燕岭湿地公园的水更清、河更畅、景更美。这是松山湖水污染防治的一个缩影。
守护一江碧水,水源地的保护至关重要。在松湖花园旁入湖口处,清澈的水面犹如一块明镜,清晰倒映着拱桥下的蓝天白云、一花一景。湖面上白鹭捕鱼嬉戏,桥上观鸟人赏景休闲。
作为松山湖中心区主要雨水排水出口,去年这里的湖水曾因脏臭饱受周边居民诟病。如今,这幅和谐的生态画卷成为松山湖又一水体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诠释着松山湖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工作的喜人成效。
据了解,该排水口位于松木山水库区北端,治理之前,这一雨水排水出口在旱季常断水,导致本身自净能力差,呈现生态退化状态。为改善该区域水体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对松木山水库的污染压力,2021年8月起,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对该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改造。
该项目通过利用生物过滤填料、人工湿地和生物糖等技术,对上游来水进行污染消减,实现深度净化,为水质带来提升。其次,项目以水下深林为特征的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通过种植沉水植物,调控鱼类结构,投放螺贝等生物,形成具有较强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
如今这里的湖水近看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植被间畅游;远观亮如明镜,湖上的白鹭、翠鸟等飞鸟将这里点缀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长是推进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责任人,发挥着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细化河道管控督导领导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021年,松山湖基层河长人数从原来的4名增加至11名,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治”。
同时,松山湖将河湖巡查监管纳入“智网工程”网格化管理,吸收民间河长38名、河道警长8名,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河湖巡查管护能力。2021年松山湖累计出动河湖巡查超1.8万人次,清理垃圾1816吨。
据市生态环境局去年11月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园区水污染防治考核的河涌断面点位,83%为V类以上。在阶段性治水成果基础上,2021年松山湖完成环库15公里的碧道系统升级,超额完成东莞市下达任务。
创新“批发式”土壤调查模式
在守护蓝天碧水的同时,松山湖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与举措同步推进,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一片创新创业发展的“净土”。
去年,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制定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执法行动方案,对园区涉废企业进行全覆盖的地毯式摸排,形成涉废企业清单,不断完善和规范园区涉工业固体废物企业的环境管理。
目前,松山湖正迈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将落地,地块出让需求大。为简化松山湖内部建设用地管理及出让的程序,提高土地出让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于去年主动寻求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提出“零售”转“批发”的土壤调查工作新思路。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是土地收储、供应等用地手续前必不可少的一环。此前,土壤调查工作需用地部门提交用地申请,逐个地块“零售式”开展土调工作,工作流程环节多、耗时长且工作相对被动,影响项目落地。去年7月,松山湖以生态园片区为试点,委托土壤调查技术单位对生态园未利用建设用地总体进行“批发式”土壤污染状况摸查。
此次摸查取得预期效果,掌握了生态园土壤环境质量,同时加速松山湖产业项目拿地流程。此外,依据此次摸查资料判断地块用地标准,将为生态园土地利用规划和项目选址提供一定参考。
在总结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园区2021年度土壤调查公开招标工作采用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将松山湖(含生态园、东部工业园)划分为3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1个包组,该方式可以根据招商情况的需要,及时启动新进项目的土壤调查工作。2021年至今,园区已累计完成15宗地块的土壤调查工作,有力配合园区项目的落地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