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婴幼儿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联,因此依恋的对象多半是母亲,幼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随着个体成长,它将更多的人和环境纳入其中,随着抽象化、概括化程度不断提高,最后逐步稳定。
婴幼儿依恋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会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以此为中心积极地探索新环境。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现象。妈妈离开身边的时候,幼儿会表现出哭闹等不安的情绪。等妈妈重新回到身边,幼儿会开心地跑向妈妈并依偎在妈妈身边,从不安中恢复过来,继续开始探索外界新世界。
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对妈妈是否在场表现淡漠,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不会表现出伤心,当妈妈回来时,一般会表现出对妈妈的回避或者缓慢接近妈妈,但不愿意和妈妈拥抱或者亲昵,回避与妈妈的亲密行为。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对妈妈和陌生人的安慰反馈基本一致,并没有形成对人的依恋。部分研究者把这一类的孩子称作“无依恋儿童”。
拒绝型依恋的幼儿对新环境没有太大兴趣,对进入陌生环境表现出排斥和焦虑。妈妈离开和回来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密切关注,在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时候就显得很不安,当妈妈离开后会忧伤,等妈妈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会表现出愤怒,感到委屈,部分幼童甚至会打妈妈。当妈妈抱起后,不会轻易恢复过来,也不能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新环境,这类幼儿不会主动接近陌生人,社会适应状况表现消极,情绪调节能力差。
紊乱型依恋的幼儿很难归到上面三种类型中任何一类,当他们与母亲分离或重聚时情绪、行为表现混乱,不适宜,无规律,难以监控和预测,其内心实质上是由于幼儿对依赖对象的情感不确定造成的犹豫和徘徊。例如,在当妈妈短暂离去归来后,抱起幼儿时他们会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情绪。
婴幼儿期依恋关系决定成人以后的大部分人际关系,在幼年时与妈妈的一对一安全依恋关系建立良好,随着个体成长,逐渐发展的一对二、一对三、一对多,也会建立良好健康的安全关系。
比如在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们建立安全信任的关系,成人后与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恋人之间等建立更多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们应该重视孩子的依恋发展,日常在与孩子相处时,细心观察孩子的反应,对他们给予温柔体贴的关怀,帮助婴幼儿与父母之间建立重要的安全型依恋关。
*本公众号致力于知识分享、科普教育,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