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七年发布“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
榜单遵循简单、客观、专业的原则,参考巴塞尔协议Ⅲ和监管机构相关要求,按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并对中国银行业前100家银行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及资产质量进行综合展示。榜单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商业银行公开年报,同时覆盖所有类型中资商业银行。
2022年中国银行业100强,上榜银行资产总和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9.67%,创造了商业银行96.84%的净利润,包括6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60家城商行、21家农商行和1家民营银行。六大行中,工商银行领跑榜单,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次之。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居首,名列榜单第6位。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民营银行上榜,为第58位。
榜单为什么按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排序?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多渠道补充资本,夯实稳健经营基础?
中银协指出,核心一级资本具有最强的损失吸收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风险抵补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银行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补充来源包括IPO、定增、配股、可转债等方式。
截至2021年底,上榜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共计183014.16亿元,同比增速为9.57%,较2020年上升1.55个百分点,呈现整体稳步上升的趋势。
分类型来看,2021年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增速分别为9.24%、9.50%、8.98%、15.99%。
2021年以来,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市场利率回落、信贷资产配置增加及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压力等多重挑战,内源性资本补充受到挑战,对外源资本补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为增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能力,国务院和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拓展多元化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提高风险抵御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永续债发行门槛不断放宽,优先股发行相关制度安排持续优化,资本补充工具损失吸收顺序逐步完善,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资本补充环境。
此外,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方式不断创新、补充渠道日益拓宽,包括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以及通过合并重组、注资参股等方式化解风险,进一步夯实中小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基础。
通过多渠道共同发力,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有所缓解。截至 2021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13%、12.35%、10.78%,较2020年末分别提升0.43%、0.31%、0.06%。
中银协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及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背景下资本消耗的增加,加之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框架发布,银行业资本压力犹存,总损失吸收能力框架也对大型银行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预计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外源资本补充政策红利的同时,还应继续提升内源资本补充能力,通过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制定并不断完善与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的中长期资本补充规划,增强资本管理水平,优化资产配置,尤其是注重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的动态匹配与平衡,确保资本的节约与有效使用。另一方面,要寻求更为轻资本的发展模式,加大对财富管理、零售金融、普惠金融等轻资本消耗型业务的拓展,提升盈利能力和水平。
大家都在看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中国银行业协会官网 记者:徐贝贝 编辑:杨晶贻 杨致远 韩胜杰 校对:韩胜杰 邮箱:fnweb@126.com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