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魏强 吕军生

资深心理咨询师

“我明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教他学会做事做人,怎么现在却和我渐行渐远?”不少老母亲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知所措。其实爱是一种情感,要让青春期的大孩子感知到这份爱,也是一门技术活。博雅小学堂邀请2位资深心理咨询师魏强、吕军生为家长支招,从日常相处中避开3个误区,以及走出本能式育儿盲区的2个关键做法。

父母在日常跟孩子的相处过程当中,可以分成3个方面的互相影响。

第一个就是语言的影响,我们对孩子说话,孩子对我们说话,会相互影响;第二个是思考的影响;第三个是价值引导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从我个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恰恰这三个角度,我们家长经常不知不觉地陷入这些误区。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01

越催,孩子越慢

语言误区有哪些?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对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在催促,在语言的交流模式里面,很多时候是“快点”,“来不及了”,“你还不去做”,“你怎么这么磨叽”,“我都不想说你了”,“要迟到了”等等情况。

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人在你旁边常年这样催你,你的感觉是什么?

第二个是,这样的交流,这样的语言结构,是否真的对你和孩子在当下要解决的事情起到作用?

第三个是,你是否有尝试语言上的调整或者改变?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在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每天从早上开始就被破坏,在睡觉前又发生冲突。这样,家长和孩子在表达情感上是受阻的,语言的效果并不好。

前几年有个车标就有这样一段话:“别催,越催越慢,再催熄火。”是不是很像呢?你越催什么,孩子越做不到什么。你越催的那个点,其实冲突就越大。

02

指出问题还是贴标签?

思考的误区

什么是家长思考的误区?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标签式的语言——

“懒。”“你怎么这么拖拉?”“懒”是一个标签。

此外,“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知道”,“一天到晚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听我的就对了,相信我没错”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都是思考的误区。为什么?

其实在这样的语言结构后面,我们不是在帮孩子指出问题,而是给孩子贴了很多的标签。在这个标签的作用下,孩子是没有办法发展出自己的思考能力的

孩子天然比较在意父母跟他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评判。当一个孩子接受了家长既有的评价,就很少能主动思考了——比如,“我是懒还是太累了?””我是拖拉还是这道题不会做“。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再想一下,在你的孩子身上,或者你的亲密关系里,对方身上有没有一些习惯是你不太能接受的?其实,这些你不太能接受的生活习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帮对方培养的。

03

学会做人做事还是养成偏见?

价值引导的误区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跟孩子相处时,有哪些价值引导是把孩子带入到误区的?

比如这些话:

怀疑不信任:“干吗要帮他?”“这些人都有病。”“你不行,你不会。”“我觉得你就是故意的。”

被动攻击:“你没做好,我很自责,很内疚。”“我真是倒霉。”“孩子遇到困难我很自责。”“我是不合格的妈妈。”

期待绑架:“为了孩子我愿意付出一切。”“你考试考得好,我们很开心,有面子。”“你怎么能让我们失望呢?”“你这次只要考好,奖励随便要。”

各位可以感觉一下。有没有发现这些价值评判的背后,有一些非常有力的标签贴在里面?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为什么我们在思考方面也在进入到一些误区呢?因为我们家长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对这个世界未来生存的了解,会把我们的价值观不自觉地融合在里面,然后传递给孩子。

当我们在给孩子传递这些价值观的时候,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帮孩子建立对现在这个世界更积极正向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能力,否则的话,他未来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有担心。

我们小时候听到长辈会讲一个故事:“你再哭,你再闹,让警察把你抓走”。这会让这个孩子从小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一个非常大的误会。孩子长大以后,遇到危险,不太敢去找警察。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价值引导的误区。

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开车,对交警的态度,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你孩子对交警这个职业的价值评判。

04

你是在用本能教育孩子吗?

青春期合格家长必备2个条件

大家是否也庆幸过“还好我没对孩子说过这种话”?

其实,我们都是本能地在做这些事情。比如说妈妈催孩子“快一点”,而且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出于本能来教育孩子,“你做事这么磨叽”,“得赶紧把这个事干了”……但是其实我们是非常爱孩子的,非常想知道怎么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特别爱孩子,另外一方面我们意识不到问题,原因在哪?

核心的地方就是我们爱孩子要用正确的方式。但是,这些正确的方式需要学习,因为有难点要克服——

问题不是在爱这种本能上,而是难在你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更重要。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昨天我女儿在写作业的时候,本来打算用半小时搞定9道题,结果一上午数学作业的一半都没写到,她就很崩溃。看她状态很沮丧,我就尝试和她沟通。

我:“你写这个数学作业的目的是啥?”

女儿:“为了学习好。”

我:“这个目的没毛病,为了把它学会。你给你自己定的目标是啥?”

女儿:“就是半个小时把9道题写完。”

在这里,孩子自己定义的目标是半个小时写完,此时她关注的就是“写完”这个结果。那么,你在写作业当中遇到任何一个问题,比如说不会,你什么感觉?就像一头撞在墙上了,是吗?

这个焦急的情绪一出来,整个人的状态就下降了,写作业的过程就开始烦躁又老被挫败。

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掌控力的孩子来说,你感受挫败以后,她第一件事想干什么?想逃跑,想放弃。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这个时候谁她会怎么逃?——手机。我这个作业写起来怎么这么难受,玩会儿手机吧,非常爽……这个结果就是什么?她越写作业,她的排斥感越强。越自责自己就越慌,结果一上午没写完。

我:“你写这个作业的目的是把作业写完,你想一下你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女儿:“需要我脑子不走神啊!爸爸,我发现我只要一做题,脑子就走神,我就想干别的。”

我:“OK,不走神算是个基础条件吧,但这个基础条件完全不够。那怎么办?”

女儿:“别的我就想不到了。”

我:“你是不是还需要有一定的熟练度,你对知识有没有了解?”

她说:“对。”

那问题就来了,这就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要搞懂知识,再加上适当的紧张度。

之前是以时间为目标,如果你把不走神+搞懂知识作为目标,你的感受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转变这个角度后,你怎么看当下做不出的题?——“我这个知识还有一个漏洞,我把它搞懂,搞懂后我就连贯了。”

同样是遇到难写的题,但这个时候其实你挺高兴的。你的专注度,你的操作方法,就都有了。

相比较而言,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本能地认为“题做不完是孩子偷懒、能力不够”,会不会觉得特别崩溃?

为什么我们会在语言、思维和价值引导上陷入误区?原因在于我们对于怎么样让孩子成长这件事情,其实我们了解得不够充分。

配图来自《青春变形记》

就像孩子做题做不完,磨蹭崩溃这件事,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你得搞清楚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哪些能力是要发展的。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去陪伴孩子,怎么去帮助孩子。如果你没有看到这一点,那你只是在用本能行为陪孩子。本能行为是不是势必会有很多误区?误区就是,你越做,效果越远。

所以做好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有两个必备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们得知道孩子的成长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得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

家长也是人,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心理专家,不能保持自己的状态总是好的,怎样保证我们跟孩子的相处当中,把我们积极的一面、更多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那这个要靠什么?要靠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时刻反思自己的状态。

你只有通过调整自己的状态,才能克服本能的误区,才能用建设性的一面、能给孩子支持与帮助的那一面呈现出来。

为什么我们要开《陪你度过惊涛骇浪的青春期丨给父母的实用陪伴心理训练营》?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能够真正地去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长,心智成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当我们家长真正理解了这个过程,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个改变,更有效地和孩子沟通,给孩子充足有效的支持。

举报/反馈

博雅小学堂boyakids

211获赞 153粉丝
普及和传播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文化平台
北京小赛小可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