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闭门羹效应”:先提出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过分请求,当对方否定或迟疑时,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请求,便会使对方产生“后者更加合理且容易达成”的错觉,从而使我们真正的请求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例如,一天中午,小明准备出门去食堂买饭,同寝室的小华意识到自己也该吃饭的问题,让小明帮忙去校外买一份卤肉饭,寝室离校门的距离骑单车都要花费10分钟,小明自然是一口拒绝了小华的请求。随后小华让小明在食堂顺便帮他带一份饭,这次小明一口答应了。等到饭带回后,小华对小明嘿嘿的笑,这时小明意识自己被“闭门羹了”。
2、“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的环境条件,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一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教育生态中,花盆效应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封锁式小循环。
因此现代教育要思考如何让课堂和现实社会联动起来,实现产教联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不要让学生活在“象牙塔”中,要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3、“巴纳姆效应”:大家是否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当其他人描述某种人格时,会感觉与自己十分相符,这是由于巴纳姆效应的作用。巴纳姆效应,又称:弗勒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该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现在很多人迷信于算卦,神通,星座等。其中的原理都来自于这神奇的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例如,下面这段评价请读者看看,是否在你心中也觉得这段话非常适合自己。“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今天的心理学小知识就分享到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评论区留言,也可以讲讲你们还想看到关于哪方面的心理学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