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6月12日电 (郑小红 陈文)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刘科,近日在“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中国正努力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给企业,特别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湾区企业带来众多发展机遇。
刘科是著名能源研究专家, 曾连续三届担任全美“氢能与燃料电池”峰会主席。当选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
刘科表示,“碳中和”不等于零碳,也不是不排碳,而是将排放出去的碳和大自然吸回来的碳达到平衡。实现“碳中和”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一方面要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增加碳吸收。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向全世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可以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点和工业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可持续。
能源转型是实现降碳减排目标的有效路径,企业,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大湾区企业,其发展的机会就隐藏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例如:以风能和太阳能置换火力发电、将集中发电转变为分布式发电、用更多的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取代原来的化石能源等等。这些都是对人类社会有利的创新措施,同时又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增加自然界碳吸收方面,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长期大量使用及不当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的矿物质持续流失,矿物质含量大幅度降低,引起土地酸化和土壤板结。面对这种情况,使用有机手段,扩大绿色植物种植,加强荒漠和盐碱地治理并加以利用是改善土壤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沙漠和板结的土地上扩大种植棉花等适应性强的作物来修复土地,比如,产出100万吨的棉花,就可以吸收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刘科表示,企业作为实现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主体,在新的格局下面临发展机遇。部分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在“双碳”实践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如生活消费品品牌全棉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环保、可持续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大局,以“全棉经济”促低碳。
“全棉经济”即以天然的棉花制品替代化纤和塑料制品,这一新型经济方式,为我国良性低碳消费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效应。相比化纤,棉作为自然生长的纺织用纤维,可再生、可降解。纵观棉花的整个生长周期,总碳吸收量也远超总碳排放量。据统计,全球每年棉花的种植量,可以吸收相当于750万辆燃油客运车排放的二氧化碳,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1件全棉T恤为例,从棉花种植过程到成衣环节,整个过程碳排放量为7千克,而1件化纤面料T恤碳排放量则高达47千克。
他说,目前,湾区企业正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号召,将自身发展全面融入发展大潮流中,研发、倡导低碳优品进千门,构建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生态“双赢”。于公众而言,改善消费习惯,以自然织物制品替代化学纤维制品,也是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中新经纬APP)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新经纬(jwview)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