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今天启动。本次活动由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考察活动首站,来自四川大学、成都市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走进了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专家学者们在宝墩遗址展馆内参观
专家学者们首先参观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现场介绍了宝墩古城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
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考古学家目前所了解的宝墩古城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近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下,陆续发现了内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区、墓地、手工业区等古代遗存;初步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聚落(村落)结构,解读了宝墩时期稻—粟兼种、家猪饲养的生业模式,探索了宝墩古城得发展变迁与衰落的过程;针对宝墩文化来源,宝墩时期人地关系、生业形态、聚落变迁,宝墩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等重大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专家学者们在宝墩遗址展馆内参观
专家热议:宝墩古城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教授在观展后表示:“宝墩古城的出现,证明4500年前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宝墩的功能分区、大型建筑,足以证明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已经见到了文明的曙光。宝墩的发展,文明化进程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基础,可以说宝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的起源阶段,这一时期初创的水稻种植、家猪养殖、城墙修筑等文明因素奠定的古蜀文明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天府之国的始源。”何一民说。
“想象一下,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需要多少人相互协作才能建成!可见当时古蜀已经进入国家形态,文明之光已经照亮成都平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说,“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举办“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是为了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据介绍,“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还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考古现场,彭州市竹瓦街遗址考古现场,汉代新都城考古现场,通过一系列考察活动逐步还原古蜀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蒋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