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今天启动,考察活动首站走进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诸多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亲临古蜀文明新发现的考古现场,见证宝墩考古成果。
据介绍,“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还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现场,新都马家战国木椁墓考古现场,彭州市竹瓦街遗址考古现场,汉代新都城考古现场,通过一系列考察活动逐步还原古蜀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探源工程”发现4500年前276万平方米宝墩古城
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参观了宝墩古城遗址和“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唐淼介绍了宝墩古城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成果。
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的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项目成果。2009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并持续至今。考古学家目前所了解的宝墩古城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近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下,陆续发现了内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区、墓地、手工业区等古代遗存;初步还原了宝墩文化时期聚落(村落)结构,解读了宝墩时期稻—粟兼种、家猪饲养得生业模式,探索了宝墩古城得发展变迁与衰落的过程;针对宝墩文化来源,宝墩时期人地关系、生业形态、聚落变迁,宝墩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了宝墩时期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同时,这也是长江上游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长江上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1月21日,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包括宝墩遗址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后勤区、科研工作区、田野考古智能工作平台五个部分,是集宝墩文化展示、宝墩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出土文物整理修复、考古人员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考古工作站。展现三代人考古成果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也于当天开展。
专家热议:宝墩古城见证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
“宝墩古城是长江上游最早的城、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的发现地,对于研究长江上游的城市史、稻作文明史乃至农业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成都市历史学会会长、成都古都学会会长何一民说,宝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的起源阶段,展示成都平原早期人群适应环境、融合竞争的奋斗发展历程,这一时期初创的水稻种植、家猪养殖、城墙修筑等文明因素奠定的古蜀文明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天府之国的始源。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鲍成志教授评价,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活动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成都考古人将立足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视野,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攻关西南地区人类起源、长江上游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等历史问题,力争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本次活动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成都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研究中心、成都现当代城市美学研究院协办;成都市新津区委党校承办。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实习生 粟雪晴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77万获赞 622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