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家的开创者是墨翟,他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以下两点∶兼爱,指完全的博爱,把对待亲人的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非攻指反对侵略战争。清净无为是道家的主张,仁政是儒家的主张,以法为教则是法家思想。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三省包括修已和对人。主张对人要诚信,修已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
3.《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其内容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渠道路、草木虫鱼、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4.《尔雅》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它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5.《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为后世应用文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7.《准南子》又名《准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编写的。《准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8.荀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劝学》的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此书中的经典语句流传至今,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
9.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0.《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规律的书。
11.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思想源于哲学家老子。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12我国最早提出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已经》。《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13.《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14.董仲舒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将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视为天地之间永恒的规则、古今通用的道理。针对汉朝初年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现状,他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孔子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15.春秋战国时期,韩非主张"法不阿贵",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这种思想对中国法制思想有着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有积极的意义。
16."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后世学者一般视其于倒退的历史观。"小国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构想。老子向往没有军队与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的理想国度。
17.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
18."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后被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要把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20."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他们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让人们休养生息,使社会趋于安定,国力不断强盛。
21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名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22.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他们继承周敦颐等人的学说,提出"理"或"道"的概念,作为他们的全部学说的基础。他们提出"万事皆出于理","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天理"的规定而生成和运动的。
23."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故事讲的是∶吕不韦组织三千门客写《吕氏春秋》。书成后,他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后来,"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24.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在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 《道德经》中都提到过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这一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
我
25."良知良能"出自《孟子·尽心上》,他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6.先秦"性"的概念很广,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发展出来的。《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内容。
27.孔子弟子中,被称为“宗圣”的是曾参。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尊称为曾子。他坚持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深远,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
28.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一位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是子贡,他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以后,他曾为其守孝六年。
29.墨子,名翟,鲁国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30.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许多说,并用其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用阴阳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用五元素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31.主张“心无外物”,认为“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唯心主义者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
32."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中展现了周代民歌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3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思想的是顾炎武,他苏州府昆山县人。他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3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说∶站在正义方面,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35.玄学是我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 《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创始人是何晏、王弼,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
36.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因而,他思想的核心是主张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
37."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义"是孟子的哲学思想;"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荀子在继承孔孟二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38.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至孟子。心学不同于其他儒学者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王阳明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是人心发生的意念活动的结果,心是宇宙的本体,是第一位的,从而形成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和心学体系。其心学体系主要包括"良知"是"心之本体"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三个方面。
39.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他认为性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40.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他们崇尚自然,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他更详尽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等。
41.“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理论。
“五常”具体指仁、义、礼、智、信,即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指知识,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
42.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始于北宋,兴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后期衰落。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派。客观唯心主义派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43.《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44."三教"的说法源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儒教,由孔子创立,孟子、董仲舒是著名的代表人物;释(佛)教,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道教,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
45.兵家的创始人是孙武,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期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期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对当时及后世影响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46.“道统说”是韩愈提出的,韩愈了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与佛教"法统"传法世系相抗衡,于是仿照佛教诸宗的法统,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道系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他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并决心肩负起卫道重任,对抗佛老学说。
47.老子是第一个将"道"作为哲学思想来研究的,其代表作是《道德经》。 《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庄子的《南华经》将"道"描述得颇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
48.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亚圣"之称。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是善的,人有善端。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生来就有,包括四心∶如羞耻之心、恻隐之心、感激之情、是非之心。
49.韩愈"性三品"理论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性的内涵,"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具有上品性的人,其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过或不及,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50.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