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导师”可能是大部分硕博生的苦恼,可我们今天采访的这位博导甘阳,却以幽默见长。
做直播聊学术,他谈笑风生,有学生直接留言“甘阳的讲座,yyds”。
他还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纯粹,他写爱因斯坦,写“反成功学”,还写了一首名叫《理想》的小诗。
科研20余载,他发表过70多篇SCI论文,其中,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被2010年诺奖得主Geim教授在获奖演讲中引用。
可想而知,专访里关于SCI经验的分享都是字字珠玑,读来受益匪浅。
如果你正在迷茫是否要迈入读博大军,访谈中的一句“不要把读博当作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避风港”,可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思索切入点。
这场对话深入探讨了科研、生活、甚至做人等各个方面,读完我们会自发明白,原来一位好导师,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问题或感想希望分享给甘阳老师,欢迎文章底部留言~~
甘阳,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系教授,博导,英国皇家化学学士,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发表过 70 多篇 SCI 论文,曾获 Frans Habraken 最佳论文奖,并在多家国际期刊担任编委。
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理事,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中国化合物半导体标准技术委员会核心委员,国际衍射数据委员会(ICDD)委员。
Q. 很多人一听SCI就觉得高不可攀,您已经发表过70多篇SCI论文,其中有什么诀窍或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A. 首先要强调一点:研究做的差,就不可能有好文章。一般我指导学生写论文,大概是下面三点很重要:
1、写初稿,万里长征先迈出第一步,很多刚开始写论文的学生都是卡在了这一关,被吓住了,千头万绪动不了笔。这个时候,要把相关数据准备好,思路整理清楚,不需要先考虑文字内容,不需要多完美,当务之急先把初稿写出来。有了一个完整版本,心理就不慌了。如果英语不好,初稿就用中文写,总之,先写出一版来。
2、解构工作的完整性和讨论部分,分析清楚,最难写的是introduction,其次是discussion,一个是提出问题,一个是解决问题,最后把摘要和title拟好。庖丁解牛,逐个击破。
3、反复修改。第一篇改几十稿很正常。这个过程有一个好导师很重要。一个好导师愿意帮你一遍遍改,手把手地教,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好到好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对论文和学术的美感和高标准,而不是一味以发稿为目标。
导师愿意改,学生就要有耐心看导师怎么改,静下心来,勤加琢磨。
Q. 您觉得发论文是研究做到位之后水到渠成的事吗?做研究后发表论文的意义您觉得是什么?
A. 这个怎么说呢,好的研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工作是essetial,写作要critical,二者相辅相成。
发表论文的意义在于发表后可以对同行对社会有帮助,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前进。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其他评职称,奖金,职称等都是相应的一种认可。
Q. 很多的年轻科研人员对写论文还是多少有种恐惧心理的,你起初也有这样的感觉吗?做了什么克服的?
A. 有一点,但是很快克服了。
这里我想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第一个博士生论文工作系统性很强,属于基础研究。虽然论文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并不高,投稿的经历也很曲折,而且博士论文盲审的时候还遭到了不公正打击,但是一篇文章在14年就获得了一个国际期刊的竞争性非常强的首届最佳论文奖!这个例子也成为我给学院研究生上学术写作课的绝佳例证。
对于刚开始从事学术的科研人员,要耐得住寂寞,对于论文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轻视无谓,踏踏实实耐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Q. 你是如何看待科研压力的?又是如何调节的?
A. 有适度的压力是正常的。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外部的要求的差异。可以妥协折中,但是要谨守本心。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家庭的和睦,可以极大缓解工作上的压力。
有时候科研很累,但看着蹦蹦跳跳的儿子和笑呵呵的夫人,不由感到全家在一起,其乐融融。事业上有挫折不可怕,如果家庭这个支柱也失去了和睦和安康,打击才会更大。所以,上次一位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来信问我最近如何,想来是问我工作忙不忙吧,我想了想,答复说“全家均安康”。
Q. 能介绍一下你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吗?一般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A. 要上课,要做研究,和学生讨论工作,讨论研究思路,还有心理问题,所以我的每个学生情况都很了解,除此之外,还有学院的社会服务,评审,开会,校外委员会的一些服务等等。
业余时间也会做做运动,俯卧称之类,伸展运动,打羽毛球等。
Q. 您过去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中,最难忘的一个经历是什么?这个经历对您后来科研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A. 难忘的经历有很多,分享一个我刚到哈工大工作时的轶闻吧。
一次,学院起草规划文件发给各位教授提意见,本可以随便翻翻不写一字的,但我基于兴趣和对文字的敏感,将文件从头到尾改了一遍,改动包括文字、措辞、数据等有百十处。这一举动给院领导留下了我认真、文字水平好的初步印象,这也许对后续推荐我任一些职务有正相关性。
这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诚信在学术生涯中的分量,人无信不立。其实,在高校内找到值得信赖、专业上能合作的人并不容易,我特别珍视目前与校内几位教授的合作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实在人。
Q. 您找博士生遵循的选取原则是什么?
A. 我曾发过一个博士招生的帖子,对申请者的要求如下:
阅读文献能力强,英语好,能主动学习,善于和敢于提问。最重要的一点:对科研感兴趣!须知博士毕业后就业面很窄,走这条路会很辛苦(包括读博和找工作),不要把读博士当作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避风港,请慎重!!!
之所以上来先“劝退”,是想让学生知道读博的难度和我的要求,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准备;然后培养批判性阅读文献的能力,钻研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能力;最后是文章写作的能力,尤其是第一篇文章的写作,需要手把手地带学生尽心多次的修改。我希望我的博士生应该是诚实,努力,有一定的好奇心的。
最后,我希望他们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一切的原动力。
Q. 如果请您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你期待他们成为怎样的“未来科学家”?
A. 可能不是几句,是几段吧:
1. 不要急着成功。要先失败,后成功。此话怎讲?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使你能平和地对待名和利;早失败,好过晚失败,能使你更坚强地面对更大的挑战。我建议大家多读书、修身养性,讲西点军校人才培养的一本书的名字《品质是成功的催化剂》。
2. 不要完全融入社会。完全融入社会,你就成了一个全同性的粒子,失去了自我,随波逐流。经过合格科学研究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培养出了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应该能理性分析自己面对的人、事和问题。你可以平庸、但尽量不要庸俗,我欣赏《孟子》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不要忘了理想。这几点既是嘱咐,也是期望,希望他们做好的研究,不要去灌水,在科研上才能留下自己的印记。
Q. 您20多年的科研生涯也是中国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20年,回顾过往,假如今天的您可以对20年前的自己对话,您会对20年前的自己说什么呢?展望下一个科研20年,您希望有什么不同吗?
A. 我会说:“做的还不错!”。以后,我希望能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地更紧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更新啦,如果您觉得有用,可以先收藏起来~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科研/论文写作干货和一些科研工具,可以关注意得辑,点赞本文,也可以给我们留言您想了解的问题,小e帮您解决硕博科研生活中的困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