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道南正脉大殿,牌匾的下面是个台子,上面摆放着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这里是讲学的地方,老师坐在椅子上讲学,下面则站满了听课的学生。现代的情况跟古代正好相反,现在是学生坐着听课,老师则站着上课。
从站坐的身份不同,凸显出师生关系的转变。在古代,老师是绝对的权威,提倡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对学生来说就是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那么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早已不同于古时的关系,师生的相处模式也是不断变化,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有以下几点跟读者商榷。
第一,平等独立。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以权威来压制学生,学生不能对老师说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差,缺乏主见。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具有完整的个性。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谁也不能操控对方,或者把思想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平等、自由、独立的关系。只有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教师才能真正的认识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亲切适度。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喜欢自己的老师整天板着脸孔说教,他们需要一个热情、温和与亲切的老师。当老师在课堂上或课堂下表现得温和亲切,平易近人时,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亲近,这不仅能让学生的精神变得松弛,而且也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接受教育的效果自然大大提高。反之,如果老师态度冷漠,高高在上,对学生充满了指责、呵斥,就会令学生产生恐惧甚至逆反情绪,对老师避而远之,这样就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了。
教师与学生和睦相处并不代表要与学生“称兄道弟”。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长幼尊卑、师生有别是不会改变的。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永远都是老师,学生永远都是学生,老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这个规矩永远不会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的相处要把握合适的尺度,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对学生言听计从,毫无教师的尊严,这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而且会令学生失去敬畏之心,这种后果危害极大。
第三,教育引导。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育中的一种生活关系。通过积极的师生关系,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进而影响其整个人生。因此,师生关系的教育性就在于它是一种生活关系,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创造,也就是在创造生活,创造他们自身。
涉世未深的学生非常渴望能从老师那里吸取经验和学会做人的道理。从学习、做人、处事等等过程中,他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开心的情况,他们希望人生中有一位导师能够指引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所谓良师益友,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帮助,为他们解疑释惑。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在相互尊重、平等独立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知识、精神、人格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教育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