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4岁抑郁症少年被大师喂符水后死亡”新闻,引发了网络热议。


据报道,韩某为给自己的儿子小韩治疗抑郁症,通过朋友认识了“大师”陈某。陈某称,小韩是鬼神附身,需要做法,并通过画符咒、强喂符水等手段为其治病。小韩在第二次喝符水后死亡。经鉴定,小韩系液体堵塞呼吸道造成机械性窒息而死。最终,陈某因构成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千元。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的应对方式。


在这场人为造成的悲剧中,既气愤又惋惜,怎么会这样无知?


假如家长及时让孩子接受正规、科学的治疗,而不是盲目听信“鬼神附身”论,这个男孩,应该会像其它少年一样,开启花季青春吧。


抑郁症,被多少人误解?


谈到抑郁症,一些人会被认知偏差和迷信思维所曲解。


抑郁症,不是心灵脆弱,更不是矫情,而是受遗传、环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一种疾病。


作为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抑郁症患者在病情发作,多数都会有失眠的症状,对以往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也时常因为一些琐事而心烦意乱,产生过度担心、犹豫不决和烦躁不安的情绪,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负疚感或绝望感,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想法。


有人说,抑郁症很可怕,你用什么样的词汇,都不足以描绘抑郁症患者的感受。


因为抑郁症患者本就时常感到孤独与绝望,而来自于外界的误解,往往让他们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小众”,抑郁症已是生活中的常见病,在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中都很普遍,只是不易被察觉。


他们受困于抑郁的枷锁,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精神抑郁与否,由不得自己选择。即使是表象开心、乐观的人,或许都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饱受摧残。


抑郁症,被多少人轻视?


近几年,抑郁症已经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家庭环境、人际交往、情感困扰、学业压力的影响。面对挫折,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记得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就是抑郁症患者,她因为承受不了母亲施加的压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对母亲怒吼“你就是对我好,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但在现实中,部分父母因缺少对抑郁症的了解会再次将孩子推向深渊。


有的家长无法对孩子的痛苦产生共情,认为孩子“就是想太多”“就是矫情”;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变化缺乏关心,对病情更是后知后觉;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求助无所适从,不懂得寻求专业医学帮助,而是“病急乱投医”,听信所谓的江湖偏方、驱邪之说。


类似的应对方法的误区,只会一步步加重孩子的病情。


抑郁症,需要被正视


日前,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推进青少年预防抑郁症教育工作。及早进行干预,也能让青少年在和抑郁症孤独痛苦的对抗中,早些得到援手。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旅途中最重要的陪伴者,更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和精神层面问题,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关心孩子,帮助孩子穿越抑郁的阴霾。



社会要对青少年抑郁症有科学的认知和重视。科普和宣传各类精神疾病,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才能摆脱“污名化”处境,帮助更多人走出阴霾。


抑郁不是错误,更不是脆弱。


愿每一个抑郁的孩子都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以待。


作者|林芽
责编 | 王楠、张咏琴
图源 | 网络
举报/反馈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525万获赞 28.8万粉丝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