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2018年到泉州,已是颇有些热辣辣的6月下旬。那红火瑰丽的刺桐早已过了花期,只留下笔直翠绿的树干整齐挺立在行道两旁。然而,城中“刺桐”两字却时不时在眼前晃过。原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遗产已到了冲刺关键时刻。

对博物馆的向往,成为我公干之余的偏好。而此刻在泉州,当然要看与古泉州(刺桐)有关的博物馆了,首选的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来到海交馆,硕大的现代建筑,看似一艘双桅船,馆前宽阔水面上,停泊着一艘仿古木船,两“船”相映,似在新“海上丝绸之路”扬帆远航。

这天是6月23日,周六的海交馆很是空寂。走进大厅,右侧硕大白墙上,有簇新的古代帆船图,最上方“和平友谊 文明对话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文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英文缩写“UNESCO”组合在一起,迎接“世遗”荣耀时刻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走进一楼主展厅,《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大型展览深深吸引了我。这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总展示馆,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开馆。

泉州唐朝时已遍植刺桐,故又称为刺桐城。我轻步缓移,细细观看。展览通过“向海而生”“东方大港”“多元荟萃”“守护遗产”四部分,用大量珍贵文物,勾勒出16个遗产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展示了“古泉州(刺桐)史迹”的产生、发展、鼎盛,以及历代泉州人为保护、传承历史遗产所做的努力。图版、电子触摸屏、视频、景箱、情景再现等多手段穿插运用,阐述其遗产价值,透出泉州人企盼申遗成功的热望。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唐人陈陶诗作,配以古泉州的繁华景象,呈现在大屏之上,耳边同步传来袅袅南音。据说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咏刺桐的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让我仿佛回到了古刺桐时代。而通过光影剪贴画形式展示马可·波罗《光明之城》笔下的泉州,又别具一格彰显了泉州的人文风采。最值得细观详察当是陈列的文物,宋代酱釉扁瓶、宋代磁灶窑青釉褐彩鱼纹大盆、元代德化窑白釉高足杯……现场介绍,很多是海交馆首次展出的“压箱底”宝贝。

我徜徉在《刺桐:古泉州的故事》展馆,久久不愿离去,以至于海交馆内的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史、泉州宗教石刻、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等陈列馆,只得匆匆一瞥。

走出海交馆,天高云淡,神清气爽。古泉州曾经的八面来风、万国通商、楼船涨海,早已像海潮一样退去,如今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提,刺桐港又成热词,而泉州人自然谋划着搭上这次季风,重温光荣旧梦。海交馆的满满收获,使我对“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格外关注。哪料我回家后不久,7月4日落幕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泉州不幸成为中国首个申遗失败的城市。专家分析其原因是,泉州申遗文本存在着宏大“海上丝绸之路”主题虚化,对比分析失焦,细节依据缺失等问题。热切的企盼与未曾料想的失利,让我与泉州人同憾,我想刺桐花有知,也会红雨垂泪的。

好在2018年的失利,并未削弱各级对泉州申遗的信心。由“古泉州(刺桐)史迹”变更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增加更多的是考古遗迹、遗址,支撑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在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终获成功。获知喜讯,我想,若能在火伞烧空一般的刺桐花季节再赴泉州,那该是一趟充满诗意之旅,逛逛列入世遗那22处古迹遗址,看看换了新颜的海交馆,感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独特魅力。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8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