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海网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翻过高山峻岭,淌过台地平原,悠悠南渡江以奔腾之姿一路向东北,千回百转、兼收并蓄间润泽出两岸的四季葱茏、五谷丰饶。

人们沿江而居、世代繁衍,从汲水入田到舟楫往来,江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一座又一座桥在江面上架起,江畔人家便似有了翅膀,开始不断地向外飞、向高飞,由此岸至彼岸,从已知到未知。桥,既是渡江之路,也是他们踏上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水的秘密也好,人的精彩也罢,若想探寻发生在南渡江上的故事,江上的桥定是最佳“索引”。

桥技术

东山大桥由苏联专家协建

4月中旬,三永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全长699米的南渡江大桥主墩顺利合龙,意味着连接海口南部乡镇的“水上通道”轮廓渐清。几乎同一时间,位于澄迈的国道G360文临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全长3546.4米的南渡江特大桥建设工程全部完工,标志着我省“丰”字型高速公路网中的第一横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南渡江特大桥。

从三永公路到文临公路,越织越密的琼岛交通网如今已是四通八达,却似乎怎么也绕不开一条南渡江。

既遇江,便需架桥。翻开史书方志,追溯琼岛桥梁之源,最远可至宋代。但架起南渡江上的第一座桥,已是千年以后的事。

距南渡江出海口约7公里,站在南渡江第一大桥上往北看,一座满是锈迹的桥横跨东西,残存的桥身半边坍塌,几个桥墩“斜躺”于水中。几乎每个海口人都知道,这便是曾被父辈们唤作“鬼子桥”的南渡江铁桥。

南渡江铁桥全长506.4米、宽6.8米,是日军侵琼时为作战和掠夺资源而建。

建桥者动机不纯,自然不求所建之桥永久牢固,设计标准能降则降、建造材料能减则减,以至于南渡江铁桥从1942年建成到2000年被洪水冲垮,相隔不过58年。

这期间,南渡江上一道道长虹飞跨两岸,早已架起数座大桥。

1952年,贯穿海南岛南北的国防战备公路——海榆中线开建。该公路修至澄迈县永发镇境内时,受到南渡江的阻隔,全长388.2米的东山大桥应运而生。

东山大桥上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桥墩。这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一种桥型,而东山大桥也的确是由苏联专家协助华南公路工程指挥部第一工程局所建。

《说文解字》载:“桥,水梁也。”围绕这道“横梁”的不同形态,人们创造出梁桥、拱桥和悬桥,现今世界上的桥梁绝大部分都是由这三者“脱胎”而来。

尽管万变不离其宗,造桥的技术却一直在更新进步。从板梁到箱梁再到T型梁,从现场浇筑混凝土到预制装配式施工再到引入预应力技术,逐步优化的造桥材料、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让南渡江上的桥不断向更大跨径、更大载重发展之余,也实现了实用、经济与美观的统一。

而从作为日本侵琼罪证的南渡江铁桥、外国专家协助建设的东山大桥,到海南公路部门首次单独承建的南渡江大桥,再到刷新国内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纪录的琼州大桥,走访南渡江上的桥,也如同翻阅一部琼岛交通史,一部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琼州大桥。

桥文化

桥名多取自地名或江名

万物皆有出处,桥名亦是如此。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认为,桥名来历大致可分为表扬、纪事、抒情、写景、纪念、神话等几种,而我国近代桥梁因受西方影响,取名时总是从地理观念出发,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这个名就算“正”了。

梳理南渡江上的桥,会发现茅以升可谓一语中的——南渡江铁桥、南渡江大桥、南渡江第一大桥、南渡江特大桥,桥名均取自所跨之江;永发大桥、澄迈大桥、金江大桥,桥名均取自所处之地;定海大桥、新东大桥,桥名取自桥梁两端之地名;松涛大桥,桥名取自毗邻水库之名。

当桥被冠以当地的专属记号时,找到桥,也就找到了家。

但也有“货不对板”的时候,譬如东山大桥。据《澄迈县志》记载,这一桥名来由是勘察设计时技术人员将建设地点定在了琼山县东山墟(今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境内,后来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钻探发现该区域的地质不宜建大桥,因而将桥改建于澄迈县永发镇境内,桥名却未变。直到2015年,东山大桥拆除重建,这才终于更名为永发大桥。

南渡江澄迈段的两座桥。记者 封烁 摄

可见,指位性始终是人们给桥梁命名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除非,这座桥的重要性已超越了地理界限的范畴。

东连白驹大道,西接国兴大道,全长1396米的琼州大桥于2003年建成通车,不仅成为当时我省跨江河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标志着我省桥梁建设技术实现一次大飞跃,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琼北城市布局和经济版图,成为省会海口的标志性景观。

当时,琼州大桥是海南桥梁之门面,也难怪其桥名能取海南之别名。

琼州大桥往南约3公里,全长1323米的海瑞大桥在历经开工、停建、复工的坎坷后,于2006年正式通车,成为海口的又一个标志性市政项目。

与南渡江上的其他桥梁不同,海瑞大桥的名字取自海南历史名人海瑞,一个细节是,海瑞大桥所在位置原属琼山县地界,而海瑞正是琼山人。不以地名作桥名,这也让海瑞大桥因名字在南渡江上的诸多桥梁中独树一帜。

海瑞大桥。记者 封烁 摄

桥与人

飞虹跨江扩大百姓“生活圈”

茅以升说:“有了桥,就有路、有水、有山,更有桥上的行人车马,凑在一起,就演出了人间的许多故事。”正如他所言,南渡江上的桥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既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创造物,亦见证着这一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对外交往。

上世纪80年代,海南开发建设渐入高潮,海口与东部其他市县联系进一步增多。但当时连接海口与东部市县的南渡江铁桥已锈蚀严重且承重能力有限,迫切需要新建一座大桥,南渡江大桥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这是海南公路部门首次单独承建这么大的桥梁工程,起初我们心里也没底。”当时在大桥建设一线指挥的原海南行政区公路局党委书记李遴鄣曾回忆,彼时海南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建桥配套材料和桥面吊装等施工设备不足,要完成这样艰巨的施工任务谈何容易?

尽管心里没底,人们依旧相信:人定胜天。

从原计划打桩前先截江堵坝,到采用围沙岛的办法施工,再到采用干泥粉封闭井壁……在灌注水下基础桩时,工程技术人员一遍遍修改完善施工设计方案,硬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1984年国庆前夕,南渡江大桥竣工通车,李遴鄣激动不已,拉着桥梁建设者们在大桥下留下了一张合影。

造桥的人,欣喜于技术难关的攻破。江两岸的人,则翘首以盼“天堑变通途”带来生活的便利。

海口东山镇与定安县城隔南渡江而望。2016年以前,两岸群众的交通往来和货物流通,大多数时候只能靠小船摆渡和两座简易木桥完成。如此“原始”的渡江方式,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建一座安全又耐用的大桥是他们的心愿。

东山镇瓜菜种植户陈业英盼着,他们的瓜菜能更便捷地销往琼南的蔬菜批发市场;东山镇服装行业从业者王连文盼着,解决交通问题后,镇上的支柱产业“东山服装”能迎来发展良机;家住定安县城的居民陈实盼着,今后能多一条去海口游玩、购物的便捷通道。

盼望着,盼望着,2016年,定海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为周边10个乡镇约30万群众带来出行便利。

“以前去定安找朋友玩,总怕错过‘末班渡船’,一到下午四五点就急着赶回来,特别不方便。”如今一桥飞架南北、两岸来往畅通无阻,这让东山镇群众陈有峰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从“咫尺天涯”到“咫尺可达”的变化。

不止定海大桥,回溯海南尤其是海口的城市发展史,会发现城市组团、区域布局的每一次伸展,几乎都离不开桥梁的身影——

南渡江大桥的建成,推动海口航空港片区的开发进程;新东大桥、琼州大桥、海瑞大桥、南渡江第一大桥等桥梁并立,使整个江东片区与海口中心城区实现北部、中部、南部的紧密连接;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网一次次被南渡江阻断,又一次次被桥梁串联起来,让“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理念渐成现实。

可见,一个区域的发展变迁,亦浓缩在桥梁建造史中。

举报/反馈

人民融媒体

8228万获赞 110.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