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又一位老人感染蜱虫病病逝,此前已有四人皆因此病离世。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河南3人因‘蜱虫病’病逝,曾一同为去世感染者净身穿衣”引发广泛关注。6月3日,记者获悉,家住信阳市商城县汪桥镇的一位7旬老人又因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去世,系此前去世感染者的亲家,生前曾出席其葬礼并借宿一晚。
截至目前,该起疑似因处理去世蜱虫病感染者遗体而造成的继发感染事件已关联4人死亡,1人治疗中。澎湃新闻获取的录音显示,5月31日晚,在一场赔偿协商过程中,此前去世蜱虫病感染者的家属坦言,老人病危出院前,医生曾告知“蜱虫病”可能会血液传染,并叮嘱拔管时要戴上口罩和手套。
澎湃新闻从多方了解到,当地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事。信阳市疾控部门、镇卫生院等工作人员日前来到事发的天桥村了解情况,并采集蜱虫活体,双柳镇也组织采集血样。
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 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又一老人去世,由轻症迅速恶化5月27日,家住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的黄先生告诉澎湃新闻,同村七旬老人黄城(化名)此前因蜱虫病去世,应其家属请求,黄先生父亲等3人帮忙给逝者净身穿寿衣。但葬礼结束后,这3位老人接连出现高烧持续不退、乏力等相似症状,后均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先后不治去世。3人身前未被检查出有蜱虫叮咬的痕迹。
另有1位老人正在接受治疗,目前状态趋于稳定。其家人告诉澎湃新闻,老人在黄城生前和生后曾二度探望,双方有过近距离接触。
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曹先生的父亲是黄城的亲家,年过七旬,家住商城县汪桥镇六营村——虽是不同县,但和黄城所在的天桥村很相近。曹先生说,黄城5月5日去世后,他们一家都参加了祭奠仪式,并在作为“灵堂”的一楼房间门口站了一会儿,“约十分钟左右”,没有靠近遗体。曹先生的父亲暂留一晚,住在二楼,第二天就返回村里。回家后,曹先生的父亲如往常干农活,去田里插秧。曹先生指出,父亲身体硬朗,除了偶尔血压升高,没有其他基础疾病,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因腿脚疼痛,父亲下田插秧时一般都赤脚行动,但从未被蜱虫叮咬。
5月至7月是河南省“蜱虫病”高发期,信阳为“重灾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发布的《河南省2017-202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中提到,信阳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蜱等媒介生物的生长繁殖,且当地的“长角血蜱”具有较高的新布尼亚病毒携带率。据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开信息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
5月18日前后,曹先生的父亲出现症状,从低烧转至高烧,“烧的很厉害”。在当地县级医院输液、化验后被告知疑似患的是蜱虫病,“血小板、白细胞指数都很低。”19日夜里,被家人连夜送入信阳市990医院。
曹先生的父亲经多项检测后确诊为该疾病。曹先生称,当时被检测出的病毒载量不大,属于“轻症”, 医生检查后也没有发现蜱虫叮咬痕迹。
但此后的短短几日,曹先生父亲的病情急转直下。病症不断加剧,病毒载量持续升高,“吃了退烧药没多久又发烧,反反复复,到后来控制不住了。”5月27日,曹先生的父亲因脾脏渗血被转入信阳市中心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但状态继续恶化。6月1日晚,老人不幸去世。
家属称医生曾告知血液传染风险,要求拔管人戴口罩和手套
澎湃新闻从多方了解到,“信阳3人因蜱虫病病逝”报道后的当天(5月30日)晚上,信阳市疾控部门、镇卫生院等工作人员已来到天桥村了解情况。
黄先生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来到他家里询问父亲的发病情况,并称会调查此事。双柳镇天桥村徐姓村党支部书记表示,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人员还在商城县和天桥村杨湾组交界处采集蜱虫。徐支书解释,黄城和黄先生父亲均属于杨湾组,该区域深入商城县境内,近几年偶有边界处村民被蜱虫咬伤。
黄城的出院证。5月31日,黄先生和黄城的亲属当面协商补偿问题,双柳镇天桥村村党支部书记等多位村干部在场调解。据黄先生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录音,黄城的儿子在会上坦言,黄城出院前,医生曾告知“蜱虫病”可能会血液传染,“但只有血管破了会传染,没破就不会”,并叮嘱拔管时要戴上口罩和手套,所以他们为拔管人提供了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而黄先生的父亲在现场看拔管人“年龄大,手脚笨拙”,所以主动上前帮忙。由于管子并非正常拔除,而是被剪破,所以造成了“血液外漏”。
双柳镇组织安排采集血样。“俺爸回家以后,衣服、鞋子、袜子上都是血迹,我们让他脱下衣物扔掉,全身消毒后才让他去洗澡,可尽管这样,也没有阻止悲剧发生。”黄先生称,父亲入院以来共花费了十六七万,要求黄城家属承担十万元。但黄城的儿子认为双方都有责任,协商未达成一致。对此,黄先生表示,会再次核查父亲的死亡原因,拿出证据后再次协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