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三书”则是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我国传统的婚礼是喜悦的庆典,待嫁之日,新娘头顶凤冠,外着霞帔,腰系绢带,足抵绣履,这些吉祥饰品是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唐代杜佑说:“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娶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时,六礼之仪始备。”在伏羲时代,人们以渔猎为主,以兽皮为贵,在结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两张鹿皮,就是所谓的“俪皮之礼”。以俪皮表明通婚是我国婚礼习俗的开端,之后除了“俪皮之礼”外,还多了“必告父母”之礼,到了夏商,又多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之礼,至周代的时候,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礼习俗,《仪礼》称之为六礼。
古代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古代六礼
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问名: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纳征: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
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方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即近代意义上的择日《礼仪·士昏礼》云:“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作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在亲迎之后要进行的是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酳”。后世夫妇成婚称为“合卺”就是从这里来的。“合卺”即是成婚的意思,古老婚礼风俗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即合卺酒,所谓“卺”是一种瓢,匏瓜(葫芦)中间的瓤发苦,掏空瓤,一剖两半,中间以线连接。匏瓜所盛之酒因为瓤的原因也为苦酒,寓意同甘共苦,灾祸不弃。
六礼已毕,意味着完成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成妇之礼;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 庙见”。传统婚俗习俗自古雅致而讲究,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这些习俗中看到古人对婚姻的美好夙愿:愿得一心人,披红骑白马,青庐合卺酒。
举报/反馈

中国翡翠杂志

4647获赞 1863粉丝
翡翠珠宝文化、价值传播融媒体平台
云南中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