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怎么做才是对学生真正“有爱心”?下面先分享两个相关的小故事。
邱老师是女教师,教英语,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她每天早早就到了教室,像一尊“门神”一样站在门口,但凡迟到的,或者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学生,她不仅要讲一番大道理,而且要狠狠地训斥一顿。
邱老师讲课不苟言笑,学生偶尔不小心笑一下,她就会及时制止,甚至严厉批评。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坐得端端正正,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在班主任交流会上,邱老师极力强调“严是爱,松是害”,她说,作为一名教师,或者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有爱心”,否则就是害学生。
邱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并没有得到回报。她所带的班级纪律非常好,但英语考试成绩总是不好,远远落后于平行班。学生们在学习上似乎都是当面装装样子给她看,没有半点自觉性,甚至不少学生对学习对她都有抗拒心理。
期末,学校举行教师满意度调查,邱老师的评分很低,平日她最关心的一个学生竟然给她打了“零分”,她想不通,趴在桌子上哭了。
小勇是一名七年级学生,在当地最好的中学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上学期期末考试,全年级2000多名学生,他各科总分排在年级前50名。
寒假期间,小勇的爸爸迷上了打麻将,经常彻夜不归,为此,他爸妈经常吵架,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年三十晚上还闹着要离婚。面对爸妈的矛盾,小勇无能为力,只能暗自伤心、烦闷,不想和他们说话。
第二学期开学了,小勇是内宿生,好几次,因为晚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导致上午第一节上课迟到。班主任柳老师找他谈话,讲道理,态度很和善,小勇很接受。期中考试,小勇的成绩退步了30多名,柳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提出了警告,他心里烦透了。
第二天中午,在宿舍午睡起来,小勇发现旁边有两名同学的床乱糟糟的,他帮着清理了一下,匆忙赶到教室,柳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旁边还站着另外4名同学,他知道,自己又迟到了。
柳老师先对那4名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让他们进了教室,然后,将小勇带到3楼的教师办公室处理。柳老师让小勇站在办公室里,当着很多老师的面说,小勇成绩退步了,还老迟到,令她很失望,小勇咬着嘴唇,低头沉默。柳老师拿起手机,走出办公室。
小勇知道,柳老师有个习惯,对犯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她肯定要打电话给家长的。他不由得耸起耳朵,果然,柳老师要求小勇的爸爸立即到学校,将小勇接回家反省几天,而且说,如果以后再犯纪律,就要退学处理。
小勇的头脑嗡地一声,他下意识地冲出教师办公室,飞快地跑上楼顶,纵身一跃。
有的老师认为,一名对学生高度负责任的老师就是“有爱心”的教师,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将对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划等号,一名有“爱心”的教师一定有“责任心”,但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不一定有“爱心”。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爱心”充分而科学地表现出来,才算真正的“有爱心”。
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要有关爱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被爱”的温暖。教师要有“亲和力”,对学生要有“欣赏”的举动、“和善”的笑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鼓励。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全方位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还要有牺牲精神,对有困难的学生能及时伸出援手。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充分体现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注意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成熟,思维比较简单,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他们处于青春敏感期,容易冲动,自尊心比较强。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时一定不能偏激,应尽量避免公开化,一旦发现有不良表现,就应该及时变换方式,防止发生不应有的意外事故。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一名教师要想做到真正的关爱学生,先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犯错的主客观原因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施“关爱”,才是恰如其分的,否则就是盲目的,结果适得其反,好心办成了坏事。
上述事例中,邱老师缺少教师应有的“亲和力”,一味地强调“严格”,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她对学生的“爱心”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人心,最终自食其果。
柳老师根本没有了解小勇的家庭情况,对小勇成绩退步、上课迟到的原因不加过问,而盲目地在班级学生、众多教师面前公开批评小勇,随意伤害其自尊心,在小勇不愿意面对父母的情况下执意要家长将他接回家,最终酿成了悲剧。
这两位班主任对学生“有爱心”,但非常缺乏对学生实施“关爱”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理应引以为戒。
(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