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壮、苗、侗、瑶可算是其中的“大族”,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名位列第1、5、10、12位。因此在黔、湘、粤、桂等地区,随处可见某一个或若干个民族的自治县、自治州乃至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交界之地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它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拥有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这里缘何成为众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片区域内,五个民族在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中又有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从2018年春节开始了桂东北的田野工作。作为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的关注点自然是这些民族的家屋和聚落,想探知它们在空间营造与使用中的异同。但正如陪我田野的“外行”闺蜜所说,这些歪歪斜斜的木楼看上去都差不多嘛。除了那些只有“内行”才能看出门道的建筑细节之外,如何才能展现不同民族的万种风情?在这个关于龙胜的系列文章中,我希望用学术研究的“边角料”——那些真正吸引更多人的民俗与故事,来呈现更为生动多彩的龙胜。
耕牛与糯米饭
龙胜的民族多,节日也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过了清明,转眼又到四月初八,龙胜人不过佛诞节,而是过牛王节,要吃染色的糯米饭。这一天也叫开秧门或开春节,表示准备春耕了。西南山地平坝少而梯田多,直到今天也很难普及机械耕种,耕牛就是耕种的主要劳动力,四月初八是跟耕牛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在正式开耕之前,用糯米饭犒赏耕牛,请它在耕作中多多出力,以保障秋天的丰收。
龙胜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习俗,在这一天用嫩枫叶提取黑色,蒸成乌黑的糯米饭。龙脊一带的壮人认为“牛魔王”可以保护凡间的耕牛不得瘟疫,因此为他建了一座庙,在四月初八杀猪祭祀牛王,也用糯米饭来喂牛,保佑它健康平安、不得瘟疫。 不过,现在糯米饭更多是人自己来吃。为此,壮人的说法是,人跟牛同甘共苦,也要吃乌黑的东西。除了乌米饭外,还可以用紫蕃藤、黄花、红蓝等做成红饭、黄饭、蓝饭。不同民族吃的糯米饭颜色略有差别,壮人多吃黑饭、黄饭,侗族多吃黑饭、红饭,红瑶则是黑、黄、红、白四种颜色。龙脊梯田开发旅游之后,当地民宿将不同民族的糯米饭融合到一起,以颜色更为鲜艳的五色糯米饭,创造出“民族”特色早餐(图一、图二)。
图一 金竹民宿的五色糯米饭早餐(赵晓梅摄,2019年)
图二 五色糯米饭的染色植物(赵晓梅摄,2019年)歌圩与会期过去,龙脊壮人在牛魔王诞辰这一天还会在平段寨村口举办歌圩,也就是邀请歌班来唱彩调,举行提石磨、扔猪脚、拔河、掰手腕、挑重担、推竹杠等比赛。 这种由几个寨子联合举办的活动已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的请客吃饭。特别是在翻过龙脊山、桑江南岸的白面,四月初八是龙姓红瑶的姓氏节日。桑江沿线的红瑶姓氏众多,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节日,大多是在七月中旬,而龙姓有所不同,在四月初八这一天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庆祝节日。
四月初八还是马堤苗族乡的会期。所谓“会期”,是固定赶圩的日子。龙胜在晚清时期才逐渐形成圩场,1949年之后在各个乡镇设立固定的会期,大多与节日重合,比如四月初八在马堤、六月二十四在平等、七月半在伟江。全县乃至周边区县的商贩都会在这一天来到圩场售卖商品,附近的乡民也早早前来赶圩。据当地人说,原先在这些每年一度的会期中,平等的会期最为热闹,可以持续三天,即便县城也比不上。但近年来随着平等侗人不断移居县城,六月二十四的“干交会”不再那么重要了。现在的圩场更多,会期更加频繁,从每月一次增加到十天一次。除了乡镇之外,大型村落也设有圩场,那些原本每年一度的圩场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
纪念先祖
四月初八也是纪念先祖的日子。平等侗族一带的黑糯饭还有一种特殊的“功用”,把它带到村口的风雨桥,将黑米饭压在石碑上有名的人的名字之上。这些桥头石碑多是功德碑,也就是捐建风雨桥的人,那么这个仪式应当是对这些架桥铺路的先人表示感谢。平等也是龙胜少有的建有家祠的村寨,根据村人编纂的村史,民国时期这里曾有陈氏、杨氏和石氏家祠,均位于聚落边缘的位置(图三)。这些先年建造的祠堂早已不存,祠堂的原有祭祀活动也没有记载。2002年,平等吴氏建起了新祠堂(图四),一大间加两小间,位于在吴姓坟山的半山腰。平等的各大姓氏都有自己的坟山(图五),家族坟墓相对集中。祠堂并非春秋祭祖之处,只是清明家族一起挂青之后,来此打拼火(聚餐)。
图三 1938年平等村示意图
图四 平等侗寨吴氏祠堂(赵晓梅摄,2018年)
图五 平等侗寨各大姓氏居住地与坟山分布(赵晓梅绘)从平等翻越大南山即到了北麓的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在丹口镇太平村的扶城河畔,有一座三进的大祠堂。这座被冠以“蓝玉故里”之称的省保单位据称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扩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当地蓝姓苗人建造的宗祠。它的性质和祭祖仪式就跟平等侗人的家祠不可同日而语了。根据于鹏杰的研究,城步是西南最早“改土归流”的地区,弘治十五年(1502年)实行以来,苗人逐渐“汉化”。到隆庆初年,蓝姓苗人学起了汉人的认宗造祠,建构起他们是开国大将蓝玉遗腹子后人的传说,并向当时受封于云南、位高权重的黔国公沐英家族后人讨得“黔国先茔”碑,宣告了蓝氏在当地的土地所有权。 在1980年代以来的宗祠恢复过程中,当地蓝姓一方面向城步县政府申报文物资格、确立蓝玉故里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不断联络各地蓝姓后人进行联宗。联宗最初只是为了募集建筑修缮资金,龙胜蓝姓苗人、瑶人、汉人都是联宗对象。到2007年,经过三次维修和两次官方对外展示的蓝氏宗祠,选定了四月初八这个具有苗族文化意义的节日,举行了大型宗祠祭祖活动,名为“纪念开国勋臣蓝玉诞辰666周年暨首届扶城四·八乌饭节庆典”。同年10月,在扶城河对岸的山坡之上,树立起蓝玉墓碑。自此,每年四月初八就成为太平村蓝姓的大型祭祖活动,将祠祭、墓祭结合起来,而城步特色乌米饭也成为联宗聚餐的主角。跨省联宗祭祖
2019年,我受伟江蓝立杰叔叔邀请,跟随龙胜蓝姓一起参加了湖南蓝姓祭祖仪式,这个跨省联宗活动令我印象深刻。
四月初八一早,时任龙胜中学校长的蓝忠华叔叔从龙胜县城宾馆接上我,在泗水老家带上他的叔伯、兄弟,又半路与伟江、甘甲蓝姓两辆车汇合,一起前往城步太平村。从龙胜县城到太平村的路程有100多公里,一路向西北方向,翻越海拔1760米的大南山,山路崎岖。手机地图显示需行车2小时45分,但当地人的驾驶水平卓越,一路飞驰,不用2小时就来到了蓝玉故里。
蓝玉故里是蓝氏宗祠的新称呼。扶城河在太平村打个弯,将位于南岸的宗祠揽入平坝之上(图六)。宗祠依据山形水势,坐东北朝西南。宗祠之后便是扶城河上的太平桥,河对岸为一小山,山上有2007年落成的蓝玉公之墓。宗祠有两进院落,最前为高大的砖作门楼,门后是民国扩建的倒座戏台(图七、图八)。第一进是享殿,前后开敞(图九)。第二进是寝殿,正中置神龛,摆放蓝玉公坐像,神像两旁安置先祖牌位(图十)。2019年祭祖时,寝殿里的牌位还不多。安置各支先祖牌位正是本次联宗祭祖的重要工作,龙胜蓝氏一支先祖光朝公的牌位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增设到宗祠中的。享殿和寝殿均面阔三间,前后院落两侧都设有厢房,享殿前的厢房高两层,可以上楼观戏。尽管这一平面格局与一般宗祠较为相似,但祭祖仪式却未遵循祭祀空间的使用原则,没有在享殿祭祖,而是在寝殿向神像、牌位献祭,享殿用于宗亲会交流。
图六 湖南城步太平村蓝氏宗祠和蓝玉公之墓位置示意图(底图:天地图)
图七 湖南城步太平村蓝氏宗祠大门(赵晓梅摄,2019年)
图八 湖南城步太平村蓝氏宗祠倒座戏台(赵晓梅摄,2019年)
图九 湖南城步太平村蓝氏宗祠从寝殿望享殿(赵晓梅摄,2019年)
图十 湖南城步太平村蓝氏宗祠寝殿(赵晓梅摄,2019年)祭祖和宗亲交流会由蓝玉故里民俗文化研究协会组织。在预备召开宗亲交流会的享殿里,已摆好各地蓝氏宗亲代表牌,可以看到来自湖南城步、新宁、洞口、武冈,来自广西龙胜、资源、永福,以及来自四川长宁和云南柳溪的铭牌(图十一)。从参加本次联宗祭祖的宗亲分布和规模来看,尽管只有七地百余人参会,不如2007年千余人参加的首届四月初八祭祖仪式那般重大、热闹,但联络的宗亲继湖南、广西、安徽三省之外,又拓展至四川和云南,说明联宗范围在不断扩大。这些蓝氏宗亲也并非都为苗族,就龙胜的蓝氏宗亲来说,就有苗、瑶、汉三个民族。
图十一 参加2019年联宗祭祖的蓝氏支系分布示意图(底图:天地图)各地蓝姓族人先到享殿前的厢房登记签到,领取出席证(图十二)。这些外地来的“远亲”就利用仪式间隙参观宗祠,查看修缮神龛台、先祖墓地等各处捐款名单上是否写好了自己的名字,也跟往年结识的族人寒暄,品评宗祠楹联。
图十二 太平村蓝氏联宗祭祖签到处(赵晓梅摄,2019年)九点半正式开始祭祖,仪式在寝殿举行。宗亲代表跟随主祭,按照班辈高低顺序入场,由左侧连廊进入寝殿,先在寝殿左次间洗手,之后列队立于神龛之前(图十三、图十四)。神龛前置神台、供桌各一,其上摆放着猪头、猪脚、花肉、果、饼和香烛纸酒(图十五)。主祭是一位高班辈的男性老者,身着黄色的苗族服装。紧随其后的是三位年轻女性,她们同样穿着粉色的苗族服装。尽管她们早于其他宗亲代表入场,但在祭祖列队中要把前排位置让给高班辈的宗亲。立于神龛前的蓝氏宗亲以男性为主,尤其是班辈较高的前几排,但后面几排也有不少年轻女性。礼生读祭词,众人一起向蓝玉神像和两旁的先祖牌位三鞠躬。主祭三进香、三敬酒、三献祭(图十六)。之后,各位宗亲代表按照入场次序,每个人都进香、烧纸。最后,再由主祭进香,协会会员向内外三鞠躬,祠外鸣炮,祭祀结束。
图十三 太平村蓝氏联宗祭祖仪式入场(赵晓梅摄,2019年)
图十四 太平村蓝氏联宗祭祖仪式(赵晓梅摄,2019年)
图十五 太平村蓝氏联宗祭祖仪式供桌(赵晓梅摄,2019年)
图十六 太平村蓝氏联宗祭祖仪式主祭献祭(赵晓梅拍摄,2019年)如果将蓝氏祭祖与明清正统祭祀仪式相比,可以发现,蓝氏苗人的祭祖仪式在礼生人数、分工与礼仪环节上进行了简化和改造,融合了当地家庭祭祀习俗。进香献祭并非完全由主祭代表,而是人人参与,依次进香、烧纸,且不限于房族耆老,将青年和女性都纳入参礼人之中。仪式也试图突显苗族特质,主祭、礼宾穿着苗族服饰。这些服饰色彩鲜艳,已不是传统的“青衣”(城步蓝姓在民族识别中被认定为青衣苗)。祭祖仪式之后便在享殿举行宗亲交流会(图十七)。首先由协会代表发言,向众人宣讲蓝氏历史,布置宗亲近期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三项。一是将1950年代户籍登记为“兰”的错误进行修正,改回“蓝”姓,列举了不少成功改正的案例;二是要加强各地支系的联系;三是加紧编修族谱。之后由各地宗亲代表发言,主要介绍本地支系的工作进展、交流经验;未到场的支系也代为宣读贺电。最后由协会总结,再次突出修谱的意义。太平村蓝氏族谱曾在1989年以《蓝玉志》的形式修编族谱,现在他们想修撰联宗谱,但各地工作进展缓慢。就我所知的龙胜伟江蓝姓来看,他们的谱系梳理还停留在各自的房族之内,本村的蓝姓还未能联谱。
图十七 蓝氏宗亲交流会(赵晓梅摄,2019年)交流会结束,大家在宗祠合影,宗亲代表前往对岸的蓝玉公之墓参拜(图十八)。据传蓝玉公被朱元璋诛杀后,尸首运回太平村,葬于扶城河畔。没有立碑的封土在1956年修建公路时被毁。2007年,蓝玉后人在山坡之上建造了这座蓝玉公之墓,以示纪念。第二年清明节,太平村蓝氏邀请族人前往祭奠,但不如宗祠祭祖那般隆重。 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四月初八的祭祖联宗活动就将祠祭和墓祭合并了,但墓祭要比祠祭简略很多,只有一位老人在墓碑之前点香烧纸,各地宗亲代表只是环绕观瞻,阅读墓碑之上的蓝玉公生平,没有其他仪式。同车的龙胜蓝姓跟我讲,这个墓碑的瓷砖是龙胜人做的,显出他们对宗族贡献的骄傲。蓝姓族人告诉我,除了蓝玉公之墓外,当地还有两位蓝玉夫人之墓,大概包括传说中那位怀有蓝玉公遗腹子的小妾。但因为墓地较远,也不如蓝玉公之墓这般高大壮丽,因此当天就省略这一环节,直接回到宗祠准备开餐了。
图十八 太平村蓝玉公之墓(赵晓梅摄,2019年)下午一点,享殿、寝殿和两侧厢房都摆好了吃饭的圆桌,共有20桌(图十九)。这一餐的主角自然是乌米饭了。与龙胜民族用植物染色白糯米不同,城步的乌米饭就是用一种红糯米制成的,将红糯米蒸熟之后便显现出乌红的颜色。身着红色苗族服装的几位女性礼宾将两筐乌米饭抬到寝殿神龛之前,由老人家向蓝玉神像和先祖牌位供奉(图二十),之后才搬来给各桌宗亲品尝。每一桌在桌子正中摆上一大碗乌饭,众人除了自己吃小半碗外,还会用塑料口袋或一次性纸杯装一些带回去,说是蓝玉公会保佑儿孙读书好。红衣礼宾穿梭席间,将各色菜肴从庭院端上各桌(图二十一)。龙胜蓝叔对这些菜肴赞赏有加,因为每一盘都有辣椒,可见食辣是湘桂的共同喜好。席间,协会会员到各桌敬酒、唱歌, 联络感情、活跃气氛(图二十二、视频一)。
图十九 宗祠中的聚餐宴席(赵晓梅摄,2019年)
图二十 开餐前向神龛供奉乌米饭(赵晓梅摄,2019年)
图二十一 庭院中备餐分餐(赵晓梅摄,2019年)
图二十二 席间敬酒唱歌(赵晓梅摄,2019年)
00:43
席间敬酒唱歌(赵晓梅摄,2019年)(00:43)尽管宴席菜品丰富,又有联欢对唱环节,但这一宗祠聚餐与社庙打拼火类似,大家“行动”迅速,不到一小时就结束了。联宗祭祖活动至此结束,各地宗亲陆续返程。
联宗的当代意义
于鹏杰在《城步苗族》一书中围绕太平村蓝氏宗祠的复兴,详细分析了这个苗族村落如何将民族认同与宗族建构紧紧相连,论述十分精彩,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我想将视野拉回到我们一直在讲述的龙胜,说一说为何被认定为苗、瑶、汉的龙胜蓝氏积极参加跨省的祭祖活动。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龙胜县域中,桑江以北的苗侗民族有很高的流动性,以多姓氏的村寨为主。就我所知,无论在哪个村寨中,蓝姓都算不上大姓。以邀请我参加这次联宗祭祖的蓝立杰所在的布弄寨为例,蓝姓尽管有十来户人家,但因迁入较晚、人口较少,排不到四大姓氏之列。他们十分羡慕当地蒋姓跟外面几个村寨联合修编完成的蒋氏宗谱,试图编纂自己的族谱。对比布弄和太平村蓝氏的班辈,的确是一样的,布弄蓝姓很可能与城步蓝氏有直接的亲缘联系,太平村的联宗活动自然激发起他们寻找先祖、加入宗族的热情。蓝立杰叔叔告诉我,他已经是第五次参加联宗交流会了。他是寨上很热心公共事务的人,或许跨省联宗让他看到了将寨上蓝姓团结起来的希望。与太平村蓝姓民国族谱类似,布弄蓝姓保留有20世纪上半叶的房谱,而未见更大范围的族谱、宗谱,表明过去未曾有宗族。而如今的联宗是宗族的当代建构,对于散居于大姓之间的龙胜蓝姓来说,重点不在于突显“苗族”,而是一个可依赖的宗族组织,一种认同的依托。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710.1万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