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天堑之险,四川在古代一直是僧人逃避战争、祈求和平的宝地。所以天府之国诞生了无数寺庙,其中有一座千年古刹,非常有名,一定要去看看,是为文殊院。

赤日黄埃满世间,松声入耳即心闲。

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一首《文殊院避暑》为我们展现了印象中寺庙这类宗教场所的另外一面。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始建于隋朝,隋文帝将第四个儿子杨秀划分到了蜀国,而杨秀有一个宠妃,一向崇尚佛教,便为当时“圣尼”信相建了座寺庙,称为信相寺。

很长一段时间,这座信相寺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清朝遇见一个和尚,“文殊院”的名字才流传开来。

1644年8月初,明朝末年,张献忠入侵成都。在巡抚龙文光的带领下,顽强的成都人依然坚持抵抗,此时的信相寺在战争中被毁。

缇骑四出,宝盖香车,载着我们励精图治后渐渐躺平“至道大圣根据《成都县志》记载,大火吞噬了整座寺庙,几乎摧毁了所有建筑,只留下10尊铸铁环形雕像和两株千年的杉木,似乎是冥冥之中,预示着古刹还未到殒灭之时。

几十年后,慈笃禅师来到了那座荒无人烟的古寺,在两千年的杉树林间搭起了小屋,开始了苦行生涯。不知道是上帝的眷恋,还是修持卓异。在一次禅修中,慈笃禅师表现出火光瑞相,吸引人们观看。

之后,慈笃禅师的威望大增,当地民众认为他是文殊菩萨转世,都支持他建庙,这就是“文殊院”的由来。

康熙帝听说慈笃禅师德行高洁,曾三次诏其进京,均被禅师拒绝。康熙没有生气,而是把“空林”绢本横幅送至文殊院。然而成都人似乎并不接受空降这个新名字,仍然称之为文殊院。

近代以来,文殊院更是声名鹊起,寺院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占地300多亩。除了传统的寺庙建筑外,还有佛学苑、文殊堂、传习所等,用来培养僧人和人才,所以被誉为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

从山门进入,一个古朴幽静、草木青翠场景映入眼帘,寺庙给人一种淡淡的禅意。树木花草静谧优雅,虽然耳中佛音袅袅,但眼前却是一片青翠的风景和禅意。寺庙里有190多所房子,都是用木头和石头建造的,房檐木柱精雕细刻,牌坊窗棂精雕细刻,墙上挂着佛教敬语,启迪来访的香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哪种文化与街头文化一般,庙堂与江湖一统,婉约与豪放兼容。

在今天这座大隐隐于世的文殊院前后,除了我们看到的成都,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另一面,使得文殊院平添了许多烟火气和喧嚣。

院外的文殊坊对普罗大众而言,比一般的寺庙更有层次感。走在街头巷尾,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场景。

文殊院步行街的装修风格秉承了明清复古风格,各种青砖灰瓦打造了一个特别复古的场景,有的直奔主题,有的婉转文艺,有的展现中式唯美意识,不一而足。

这里是最能体会四川风土民情的好地方,其内在是文殊院的“空林八观”,而外在则是庙堂江湖。文殊院的前世今生历来都不在内院,而是依附于寺庙的交错街道,形形色色的过往游客、各具特色的商铺、来此休憩的本地市民以及走街串巷的游商构成了一幅别样风情的工笔画卷。

·END ·

举报/反馈

书香成都官方账号

23.6万获赞 4.8万粉丝
扩大品牌影响力、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成都市新闻出版局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