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怪》,罗伯特康巴斯,法国,纸上油画,104cm×195cm)
Bruscia在《定义音乐治疗》(1989)一书中指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在临床经验和个人体验中,我感受到,其实音乐治疗与体验的过程不只可以发生在治疗室里。如果一个个体对于音乐有很好的兴趣与感受力,那么日常听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对于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平衡发展即会带来很大助益。随着个体音乐体验和深层音乐理解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慢慢获得心理的成熟与整合。
音乐和心理是怎么样碰撞出火花的,为什么音乐对于心理发展有如此作用呢?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索聊聊音乐的心理作用!
帮助个体促进情绪的表达和宣泄,这是音乐治疗非常重视的一个部分。
很多情绪,尤其一些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危险提示和保护个体免受伤害的功能。很多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个体受到打击或精神创伤的时候,产生强烈痛苦情绪的反应是正常的生存本能,这些情绪能帮助人类回避具有伤害性的情境或事件。个体如果能够及时充分地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宣泄调整,很严重的创伤也会逐渐痊愈1。”
因为社会文化、家庭环境、个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比较习惯于逃避、压抑自身负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处理模式,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那些压抑的情绪,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自行消失,它们往往积压而致爆发。那些爆发不受控制的情绪,又会对个体的关系、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认同带来很大伤害。
(《沙龙四重奏》,埃米尔.赛索,1987-1988年,画布油画,150x170cm )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能够接纳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这种更加成熟的情绪处理方式,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有非常核心的意义,因为很多心理症状的产生,都与个体的情绪模式有关。哀伤辅导(对经历了重要关系丧失,如亲人离世、失恋等阶段的个体进行的心理咨询)的研究也发现,情绪的正常宣泄与表达,是哀伤可以顺利渡过的重要阶段2。我们传统丧葬文化中的哭丧仪式,恰是在仪式中帮助丧亲个体完成了情绪的宣泄与表达3。
音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表达宣泄情绪的自由空间,帮助我们打破限制,自然地流淌出内在的情绪与感受。
“现代的音乐治疗,在实践中仍然遵守着一个古老的原则,这个原则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后来被称为‘同步原则'(ISO principle)。
即想要影响和改变来访的不良情绪,首先要使用与来访者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抑郁、悲伤、痛苦、愤怒和充满矛盾情感的音乐),让音乐与来访者的情绪产生共鸣,然后才能逐渐改变音乐的情绪特点,以逐渐改变来访者的情绪状态。对治疗对象来说,这是一个重新面对和体验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重新认识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1。”
这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当我们难过低落时,很愿意听一听悲伤的乐曲或歌曲,在充分地难过悲伤后,情绪会自然地从谷底慢慢恢复,它们的恢复需要时间,有自己的节奏。但是如果我们在情绪一开始出现时,就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扭转自己的情绪状态,反而会使低落压抑的情绪迟迟无法恢复。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会有非常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事情引起的情绪反应并不相同。音乐中的各类体验感受,哪怕是很激烈的情绪,也很容易带我们进入到平和深沉的感受中,让我们达到更深度的身体与心理放松。
“现在很多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治疗师都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音乐激活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而不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导致机体的生理唤醒水平上升(紧张),而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则相反,导致机体的生理唤醒水平下降(放松)。因此,音乐在让人体验到各种复杂的情绪起伏和变化的同时,确实让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生理状态1。
当机体处于音乐情绪状态中时,生理唤醒水平下降,紧张状态得到缓解,生理状态处于相对接近内稳态的水平。这正是音乐情绪的生物适应性功能1。”
(《作坊》,加利娜 A. 纳莱德娃, 布面油画,129cm×166cm)
和其他的艺术活动一样,音乐活动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帮助个体表达自我、提高创造力的方式。
在安全、自由、包容的环境里,个体沉浸其中,让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来来走走。这些幻想、想象会帮助我们,将内心深处那些无法言说的矛盾、冲突在音乐的进行中流淌出来。这时,矛盾冲突带来的心理张力就得到了舒缓化解。
表达、创造的过程就像心理创伤清洗包扎的过程,它们是无法言说的。当言语很难表达出我们的深层内在体验与感受时,音乐、绘画、舞蹈这些艺术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这种表达。
在这些艺术活动中,影响我们的那些冲突创伤,经过了深层的清理和包扎,经过了个体的自我舔舐,它们可以慢慢地自己愈合修复。这即是心理学家非常看重的,每个个体都有自愈的潜能,只要有可以达成治愈的空间与时间,自愈就可以发生。音乐的表达与创造过程就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然、丰富、有力量的自愈空间。
同时,这种自由表达、创造的正性经验,也在帮助个体建立自我及对自我稳定的认同。因为表达创造的过程,并非只有美好的体验与感受,这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创造的过程也即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断地创造、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定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中,个体对自我逐渐会有更稳定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这种“稳定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更有力量与活力,来面对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事件,让我们获得了更好的心理耐受力和从困难情境中恢复的心理弹性。
尤其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创造并不是一定指我们需要完全自己创作一首新的曲子。而是指,即便同一首歌曲,有无数人唱过,但当我们在不同情境、心境下去演唱时,一定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听起来有不同的味道和感觉。在我们尽可能尝试将歌曲唱的更好听的过程中,我们就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创造。
注:1.《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高天,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理论,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1969
3.李朝旭,韩洋,高伟伟,袁玉琢,谢伟, & 卫静远.(2018).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宗教心理学,000(001), P.26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