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4252,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刻板印象》。
作者克劳德·M · 斯蒂尔(Claude M. Steele)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任密歇根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美国教育学会、国家科学学会、美国哲学学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
比如我们对性别和种族也有刻板印象,认为男人更理性、更阳刚,没那么细致;而女人则更感性、更柔弱、逻辑能力更差;又比如,认为黑人的运动能力强,更有攻击性,智力和文化水平偏低;而白人刚好相反,运动能力偏弱,而智力水平较高,等等。
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接下来我们说说刻板印象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影响?以及怎么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心理学家邀请一些运动能力正常的大学生,在一间室内迷你高尔夫球场参加一项测试,实验内容是把高尔夫球打进球洞,测试他们需要挥杆几次。
首先,他们邀请两组白人大学生参加实验,第一组学生被告知,这次测试是为了研究他们的“运动天赋”,而另外一组学生则没有被告知测试目的。实验结果显示,被告知测试目标的学生,比没有被告知测试目标的学生,表现得更差。然后,他们又对两组黑人大学生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却显示,无论是否了解测试目标,两组黑人学生的表现结果都差不多。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推测,这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刻板印象在起作用,美国人认为“白人缺乏运动天赋”,而黑人则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当白人学生意识到自己被测试“运动天赋”的时候,他们承受了额外的压力,而压力造成紧张焦虑,影响了他们的发挥。这种推测是否正确呢?
心理学家也没有十足把握,于是他们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想要进一步验证。实验的内容和步骤都不变,只是把对受试人员说的测试目标改了一下,把目标说成是测试“运动智商”。这个小小的改动,让测试结果发生了逆转。了解测试目标是测“运动智商”的黑人学生,比不知道测试目标的黑人学生表现得更差,而白人学生的表现则不受影响。因为黑人被认为智商偏低,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影响了他们的发挥。
通过这些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刻板印象会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情绪波动、动作变形、发挥失常,我们害怕因为表现不好而印证了某种刻板印象,这被作者称为“刻板印象风险”。那么,“刻板印象风险”到底是如何影响个人表现的呢?
1、情绪和生理
首先,它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产生影响,会让人情绪焦虑、血压升高。有研究者做过实验,让一些白人学生戴上血压计,然后跟陌生的白人或者黑人同学交谈。一经比较就发现,白人学生在跟黑人同学交谈的时候,血压会明显升高。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刻板印象风险”,担心自己说话不当,被对方认为具有种族主义倾向。
比如,有一个叫泰德的白人学生,他选修了一门课,叫“非洲裔美国人政治学”。上课的时候,他猛然发现,全班45个同学当中,包括他在内,只有两个白人,另外还有零星几个亚裔同学,其余全都是黑人。而且课堂上,老师会讲过去白人压迫和歧视黑人的历史。黑人同学在发言的时候经常群情激奋,说,“白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对历史避而不谈,根本没有要为历史罪行负责的意思。”
虽然他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但在那堂课上,他尽可能不发言,因为他害怕自己某句话说得不对,就被扣上“种族主义者”的帽子。所以,上那门课的时候,因为“刻板印象风险”,他总是感到紧张不安、压力巨大。
刻板印象风险是通过直接引发人体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与焦虑相关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效用的。这种效用将会影响当事人的表现,比如影响女生的数学测试成绩、低年级法国学生的语文成绩、白人男生的迷你高尔夫成绩等。
还要指出的是,当事人对于焦虑的产生并不能做到明确的认知。即使专门询问他们,他们也回答不出,就这样无意识地付出着相应的代价。那么,这就是身份风险影响当事人表现的唯一途径么?它会不会对我们的思维活动也产生直接的影响呢?
2、思想
“刻板印象风险”对人的第二个影响是思想方面的,它会让人认知过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太多。当我们陷入“刻板印象风险”的时候,首先,我们会提高对相关事物的警觉,会担心坐实刻板印象,并设法予以回避;随后,它会令当事人产生自我怀疑,并反复纠结于这种怀疑是否成立;接下来,这些疑虑会令当事人持续监控自己的表现水平(这种高强度的自我监控在某些比赛中甚至能引发窒息);最后,大脑会迫使当事人对某些危险的想法进行刻意压制,比如假设自己发挥欠佳,或是想象自己坐实了刻板印象的悲惨下场等。
比如,白人学生泰德,会担心自己被认为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接着,他会反复纠结这种担心和怀疑是否成立,会不会是自己想太多;然后,他会去思考坐实刻板印象的后果,“如果同学认为我是种族主义者,他们会怎么对待我?会不会把我赶出教室?”
所以,他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还会想着怎么样才能克服刻板印象,比如,“有没有什么办法,向他们证明我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观念?”不停地胡思乱想,耗费心智资源,造成“认知过载”,没办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大脑会不受控制地“暴走”。
3、行动
除了对情绪、生理和思想造成影响外,“刻板印象风险”还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的处事态度、工作方法乃至人生目标,都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
比如,黑人学生在面对一些高难度的学科作业或学术研究时,通常不喜欢集体讨论,而是更愿意自己埋头苦干,因为他们要为自己正名,要努力打破那些针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偏见。
也就是说,刻板印象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他们就是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很多职场女强人也是如此,职场对女性有很多歧视,认为女性在思考力、行动力、领导力方面都不如男性,尤其在各个领域最顶端的位置上,女性的身影要明显少于男性。女性想要打破“女不如男”的刻板印象,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
那么,这些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努力,真的会让他们变得更好吗?不一定。作者指出,如果一件事情的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那么想要破除刻板印象的愿望,会帮助他们表现得更出色。而一旦他们面对的是极限挑战,那么,这种急于打破刻板印象的想法,反而可能对他们的表现产生破坏作用。
作者认为,要消除这种影响确实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只要方法得到就一定可以破除这种诅咒。
比如,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作者所在的社会心理学专业,只有他一个黑人学生。在他们整个学院的一百多号学生里,也只有两三个黑人。他很想让自己融入白人主导的文化当中,会刻意模仿白人同学的生活习惯和品味,但发现还是很难融入。于是,他很自然地陷入了自我否定,怀疑黑人是否真的具有与白人同样的智力水平,这种社会上流行的刻板印象,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从来不在课堂上提问,不敢随便发言,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其实,越是能进入顶级高校里的黑人“学霸”,越容易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因为在那样一个精英圈层里,从底层逆袭上来的黑人,他们和白人同学的文化积累、家庭出身、社会资源方面的差距都更大。他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担心老师和同学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而越是感到担忧和怀疑,学习成绩就会越糟糕。那么,作者后来是怎么走出消极状态的呢?
这就要感谢白人导师对他的言传身教。老师待人友善,做事一丝不苟,从来不会因为种族或阶级身份对他区别对待,既以高标准来要求他,同时也对他抱有信心,这让作者渐渐忘掉了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
作者建议,老师们在跟黑人学生沟通的时候,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他是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评估他们的作品,同时,在评估时所提出的批评意见是为了让作品更好,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所有学生都乐于接受。黑人学生相信自己没有被区别对待,既没有被歧视,也没有被故意刁难,他们会慢慢建立自信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消除偏见、一视同仁。还有什么其他的应对方法吗?
1、成长型思维
培养成长型思维,摒弃固定型思维,要意识到人是会不断成长进步的,过去和现在不代表未来。所谓“刻板”,就是以简单、静态、僵化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建立对未来的预期,明白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来提高的,而不是被宿命安排的。
2、自我肯定
要学会自我肯定。比如你可以向某人指出,他在某个重要事项上的表现与他的人设不符——如此便制造出一次对当事人自身形象的挑战,接着你便可以主动给他提供一个转圜的余地。他冷静下来后,便会立刻对自身形象进行合理化修复。比如他可能会重构一个更加宏大和高贵的人设。
如此一来,此前的那些对其个人形象的有力挑战便显得格局太小且难以验证,而他也就没必要再去斤斤计较了。当事人进行自我“转圜”的过程便被称作“自我肯定”。
作者说,人都有自我肯定的内在动机,这几乎是一种本能,但是当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可能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刻板印象的背后,通常会有很多难以改变的社会因素,比如经济地位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家庭出身不好、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有限,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要努力,我们就可以创造自己独特的价值,不要低估自己的潜能。多去做这种自我肯定的练习,就可以摆脱刻板印象的诅咒。
3、多元思维
要培养多元思维,要更有包容性。刻板印象把我们人为地隔成一个个群体,种族、职业、地域、财富都是造成隔阂的潜在因素。
在美国,虽然在法律层面早已经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是,不同种族还是不自觉地形成各自的聚居区。这既不利于消除刻板印象,也不利个人成长和社会流动,主动建立多元思维、增强包容性,对个人和社会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