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总是会幻想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中;就像陶渊明先生在《桃花源记》里写的那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这足以看出大家幻想中的隔绝世界必定是环境优美且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对世俗的烦恼,生活安谧且无拘无束。可问题是,这些美好的幻想真的能实现吗?
与世隔绝的人不是没有,我们看看塔岛人的生存处境就会明白,与世隔绝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文明退化比近亲繁殖更可怕。
在社会研究学中有个专属学术名词叫“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意思是在没有外部知识灌输的情况下,某一局部区域文明不但会停滞不前,反而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这一专属名词的来源就是塔斯马尼亚人,在与社会脱节后,他们几乎活成了野兽。
17世纪中叶,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扩宽了欧洲人看待世界的视野,当冒险者乘坐轮船第一次踏上塔斯马尼亚岛时,看到了当地宛如原始人的土著居民。这些土著居民也就是后来的塔斯马尼亚人,它们给冒险家留下了很深印象。
最初见面时,塔斯马尼亚人身上简单披着沙袋鼠皮,衣服没有缝制痕迹,在他们的生活观念中也没有缝制的概念。
塔斯马尼亚人不像其他地区土著那样具有攻击性,他们只是好奇外来的这些人到底是谁,又怎么穿着如此奇怪的衣服。
欧洲冒险者在与塔斯马尼亚人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文明几乎退化到史前时代,这里的人除了会使用木棒、石块等简单的工具外,甚至连做成一柄原始斧头的能力都没有。
就是那种将石头打磨锋利,后用绳子固定在木棒上,这种简单的石斧塔斯马尼亚人都做不出来。
这种程度的文明在17世纪出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连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都可以熟练制作狩猎工具,但在近代生活的塔斯马尼亚人却不行,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制造工具的概念。
这让后来的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塔斯马尼亚人是一种介于猿类和人类过渡阶段的物种。
虽然有着人类的体型,但塔斯马尼亚人的生活方式更像是猿猴。
他们会和岛上的动物抢食,没有信仰、没有畏惧,好在塔斯马尼亚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岛屿,塔斯马尼亚人不用担心食物短缺导致饿死,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其族群规模本就不高,恰好与岛屿形成了良性循环。
那塔斯马尼亚人从未想过见识外面的世界吗?或许他们曾经想过,但眼下他们连竹筏都不会扎,利用工具捕鱼的技巧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塔斯马尼亚岛四面环海,他们除了待在这里还能去哪呢?如果再给他们万年时间,塔斯马尼亚人或许真的会退化成动物。
这种现象光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我们常常羡慕世外桃源有多美好,但从塔斯马尼亚人的下场来看,世外桃源意味着牢笼,这里缺少外界信息的传递,人会从最基本的智慧生物变成野兽。
那到底是怎么原因导致塔斯马尼亚人与世隔绝呢?这事儿还要从6.5万年前人类大迁徙开始说起。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南部海域,大约200多公里的地方仿佛是凭空出现了一座岛屿。
塔斯马尼亚岛面积很大,几乎是我国台湾岛的1.87倍,这里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原本被塔斯马尼亚人视为救赎的圣地,可最后竟然成为囚禁他们的牢笼。
大约在6.5万年前,冰河世纪的来临导致陆地人类出现严重生存危机,为了活下去不少人类决定迁徙,整个过程持续数万年之久。
但当时的迁徙条件比较有利,因为冰河时代的出现让整个太平洋海平面比现在低了很多,亚洲大陆与遥远的澳洲大陆竟然能连在一起,即便中途有海水也是浅谷,阻挡不了人类迁徙的脚步。
在冰河末期最后的扩张时期,有部分人顺利从亚洲大陆来到了澳洲大陆。但到了澳洲大陆的人并没有停下脚步,其中大约有数万人继续往前走,通过冰河开辟出来的“陆桥”来到了塔斯马尼亚岛。
所有人都被这里盛产的资源惊呆了,他们满心欢喜在这里安家,殊不知冰河世纪正在结束,海平面开始上升。
等到塔斯马尼亚人发现时已经晚了,原本可以让两岸通过的陆桥变成了如今的巴斯海峡。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说,塔斯马尼亚人绝对不可能通过200公里的大海回到澳洲大陆。慢慢的,他们就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处境下生活了下来。
等到欧洲冒险者发现塔斯马尼亚人时,其部落已经从最开始的几万人锐减到4000多人,岛上的丰富物资很容易就能养育塔斯马尼亚人,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再也出不去了。
很多人想知道,在欧洲冒险者来到塔斯马尼亚岛后,外界文化传输是否给当地土著带来进步的契机?对此我们只能遗憾地说:并没有。
因为当时欧洲正值野蛮扩张时代,所谓大航海也只是瓜分世界资源的一种手段而已;欧洲人的屠杀和带来的致命病菌让塔斯马尼亚人彻底消失在长河中,没有文明进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