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出半年的时间,小区里已经有三个人跳楼了。有知道内情的邻居告诉我,三个人跳楼的原因大致相同,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太大,看不到生活的亮光,满身心的抑郁,无奈之下做出了跳楼的选择。
如今抑郁似乎是一场流行感冒,逼得越来越多的人就犯。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如今是全球健康负担的重要疾病,全世界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2005 ~ 2015年间增长了18%,美国大约有1/9的人都在服用抗抑郁药。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得病的机率却越来越大呢?真的是吃饱了闲的,养出自己一身病吗?
在一本名为《抑郁帝国》的书中说,当然不能这样评论。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某些病灶呈现的效果理解不同,对其命名和结论也自然不同。
书的作者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史教授乔纳森·萨多斯基。他用浅显的语言揭开了有关抑郁的奥秘。因为通俗易懂、理性客观,所以这本书受到了曾奇峰、郑日昌等人的联合推荐。
这本书用简单有趣的故事,揭开了关于抑郁症的前世今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专业知识告诉了我们,它来自何处、受何种因素影响、核心秘密是什么、又会通向何方。
01帝国漫长的修炼过程
时下我们总会提到“抑郁”二字。不开心,我们就会说是某人某事让人感觉抑郁;心理压力大,我们还会说,抑郁快把人逼疯了。其实,这只是内心不快乐,与抑郁症无关。那么,到底什么是抑郁症呢?它是不是病呢?
书里为我们描述了抑郁症的症状:悲伤倦怠,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太阳不再像过去那样闪耀,森林不再那么绿,甚至身体的功能不再敏锐,胳膊和腿都是麻木的。
像这种感觉到悲伤不快乐的情绪,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如持续性,长期性、反复性;还有在情感和行为,精神病性,躯体病症等方面一一对应,才能够判断出此种情绪是否真正属于抑郁症。
作者还告诉我们,这种抑郁的症状很早就有,而且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科学角度,对抑郁症也存在不同的解读。
从横向讲,书中还概述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解读下的症状。
无论是抑郁的历史,还是存在病症的病人还有研究该领域各类名人和专业人员,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也是帝国形成的背景。
虽然拥有帝国力量,但书籍并不难懂,偶尔出现的新鲜名词,凭借作者和翻译的功力,也能让人明明白白了解其含义。
德里克·萨默菲尔德说:“没有比‘抑郁’更傲慢的范畴了,它威胁要抹去‘痛苦’,‘悲伤’,‘绝望’,‘沮丧’,‘悲观’等语言间的细微差别。
所以,患了抑郁症的人总会感觉自己是脱了线的风筝,无力地在风里飘荡。
02抑郁的前世今生
盘点一下各国受抑郁症影响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郁症1961年饮弹自杀。
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作家川端康成,1972年因抑郁自杀身亡。
哥哥张国荣曾患抑郁症有20年,在2003年与世长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高达3.5亿人,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抑郁的症状呢?
书里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各类专业人士的分析见解,这也是本书很有特色的一大亮点。
20世纪以前,这种情绪一直被称为忧郁症。有史料证明,我国屈原,就是因为郁郁不得志投汨罗江自杀的。如《管子·内业》解释了他自杀的原因是“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1904年在阿道夫迈耶的主张下将忧郁转为抑郁。因为忧郁意味着不明原因的产生。
历史上,对于忧郁产生的解读也很有趣。当时的医学理论解释,忧郁症产生源于体内的“化学失衡”。就是说,当人们产生不良的情绪时,会分泌更多的黑胆汁,此外也受人的心情、天气的干燥和寒冷的影响。
研究人员伯顿等人接着表示,黑色的、致寒的、发热的食物,吃得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导致抑郁症。我们现在看来,这些理论确实有些滑稽有趣。一串串不能吃的食物,也确实是太浪费了。
在弗洛伊德眼里,他更强调了心理与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内投射”的观点。就是当人们失去了某种跟自己有关的人或物后,就会把那种失去的无法再情感投到自己身上,人就会感觉内疚、自责。
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梅兰妮也提出了心位理论。婴儿出生后,偏执——分裂心位占主导,此时婴儿会将破坏性的冲动投射到母亲或其他亲密的人身人。当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心位才会慢慢被纠正。
直到1925年,约翰麦考迪在校实习才发现,原来抑郁症由轻到重会有不同的样貌展现。
更有克雷佩林发现了人到中老年时,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抑郁病,并提出了有影响力的术语“更年期忧郁症”。
随着人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抑郁的归因,分为两种:
内源性,可能是遗传导致的。
反应性,就是外部世界的反应。这种说法也是人们主要研究的范畴。
而亚伯拉罕.迈尔森更直接指出,抑郁症就是缺乏快感,如失去兴趣、食欲不振、失眠,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生活紧张的原因。
那么,你会因为抑郁而生病吗?相信你会找到答案了吧!
03抑郁是场攻坚战
在这本书里,提供了几个人们抗击抑郁的方法。
1、心理:
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疗法。因为在精神分析领域,曾出现了大量的方法试图治疗抑郁症。
在这方面,荣格就有很大的贡献。他认为抑郁症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人们的心理能量有限,总是分布在无意识和意识的大脑之间。如果人们认为抑郁是一种病,心理能量就会变得又低又弱,就产生了自我贬低的意识。
发生这种情况也不要紧。只要能够充分发挥无意识的能量,人们就有机会在抑郁中得到转变。所以抑郁虽然痛苦,但是却能够促进人的成长。
这种认识对于人们缓解抑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药物:
较早的药物叫做百忧解。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抑郁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跟糖尿病没有区别,吃药就能够治好。事实证明,仅靠单一的化学性物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世纪30年代前后,还有科学家发明了长期睡眠疗法,为病人注射药物,他就会睡上几天,尔后,病人的症状也有所缓解。
世纪中期时,人们发现了MAOI类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效果很有效。现在逐渐应用到更多的治疗中。
3、物理:
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个切除术叫作“脑叶白质切除术”,这个办法当时确实缓解了许多有不良情绪反应的人们。现在我们都知道,切除脑叶白质,人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犹如痴呆变傻一般。
上世纪还有一种可怕的物理疗法叫作ECT,全称是电抽搐治疗法。它的可怕性曾在电影《飞越疯人院》里体现得一览无余。接受电击的人,会被不情愿地绑在桌子上,尖叫却无法抗拒。
虽然电击的方式使用非常有限,但对于当时的抑郁症治疗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忽然想起前些年看过的《小欢喜》,英子因为母亲的强势感到无法承受内心的压力,选择跳海。后来父母意识到了英子抑郁的原因。母亲认错,父亲正视了现实,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英子又回到了当初的好状态。
排除遗传因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识抑郁,能够重视自己、重视身边人的表现,就会减少抑郁的反应性机率。
认识抑郁,是这本书的主题,它教会我们站在当前的时空里,回首社会与历史里发生的事件碰撞。在碰撞里,参透关于情感和情绪对人的感受和影响,使我们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识别痛苦、解决问题,让自己慢慢变得沉着、冷静,与社会自洽,怡然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