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编辑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从甘肃人民出版社一间小小的编辑室,到黄河风情线上亮丽的文化地标;从一本杂志,到价值370多亿元的文化品牌;从期刊出版,到“编印发”一体化发展,再到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40余年间,《读者》不断创造辉煌、续写传奇。
她初心如磐,传播优秀文化,展现中华风度。
她始终如一,温和明亮,宽容友善,优美灵动,永远是辨识度最高的那一本,永远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读者博物馆《读者》杂志专区。
变与未变
“一本刊物,哗众取宠容易,讨好迎合容易,趣味滑落容易,坚守笃定却很难。”在《读者》创刊40周年纪念刊卷首语中,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这样写道。
《读者》的小读者。
“坚守笃定”的是什么?是内容为王的理念,是始终如一的优质内容!
回顾《读者》40年发展历程,一条价值主线分外清晰——
1980年代,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
1990年代,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文化;
2000年代,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2010年代,我们塑造健康的价值观;
2020年代,在这里,感受中华风度……
这是《读者》杂志的办刊宗旨。
她,是进化的,紧随时代,适时微调,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她,又从未改变,始终如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始终如一提供有营养、有品质、有温度的健康内容,为读者带来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家叶舟说,当我们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个人以为,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奔跑、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一段燃情岁月,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
一位大学教授从《读者》创刊起便开始订阅,40年来从未间断。他说:“始终如一为社会提供健康、积极、阳光、正能量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对《读者》的喜爱始终如一的原因。”
一位《读者》的忠实粉丝说,《读者》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任何时候随手抽出一本,都能让人沉浸在阅读中,一扫阴霾,安静下来。
“读着《读者》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读着《读者》长大的孩子也不容易被打败!”河北某中学校长这样总结《读者》对她的孩子和学生带来的影响与改变。
2021年,《读者》年发行量连续20年领跑中国期刊,创刊以来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对于《读者》这本完全市场化的杂志,广大读者用选择表达了自己的热爱与肯定。
《读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刊。
从未缺席
2021年11月,当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击陇原大地的时候,读者杂志社将价值50万元的图书、杂志送到了封控小区、高校、医院和隔离点、健康监测点,为人们在难熬的日子里送去一份心灵慰藉。“《读者》用文字的力量,给我们传递了爱和温暖。”张掖市甘州区居民李女士说,孩子停课在家,在上网课做作业之余,一起阅读《读者》成了全家的“必修课”。
《读者》外表高雅、清新、隽永,但骨子里却是满满的热忱。她心系社会民生、天下家国,充满了责任担当和人文关怀。特别是近年来,《读者》自觉与祖国、与时代同频共振,以具体而微的视角,切入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党、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叙事中,从未缺席。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读者》策划并隆重推出《读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篇章,用71篇文章、4个美术专题、300余幅配图,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等精神,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精神谱系。
“这些故事首先打动了我们。很多稿样都被编校人员的泪水打湿。”特刊责任编辑周广挥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希望通过英雄们的故事,吸引鼓励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2021年,《读者》迎来创刊40周年。
40不惑,正是风华正茂。
“40岁的《读者》将再次出发!”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宁恢表示,“我们将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字,一如既往书写和记录时代的进步、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读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刊
工匠精神
《读者》出品,必属精品。
一本《读者》,就是一件艺术品。她的美,体现在封面、文字,体现在版式、插画,甚至是装饰线和字体。许多读者,阅读完《读者》,总不忍轻弃,哪怕书页泛黄,哪怕搬家迁徙。
精品,如何炼成?
是日拱一卒、慢火细炖的耐力与恒心;是一期一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价值追求。
——精品的背后,是人才、是制度、是文化。
40余年办刊实践,读者杂志社锤炼出了一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作业流程,形成了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办刊文化。
每期杂志,编辑要从3万余篇稿件里优中选优,精选50余篇刊发。每篇稿件在与读者见面前,至少要经过50多天的精心打磨,不少于13个校次,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0.5以下。走进《读者》编辑部,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编辑们案头写满红字、细微到标点符号的“花脸”稿。
——精品的背后,是对作者的尊重,是对原创作品的重视。
《读者》诚意满满——
1990年起,《读者》在中国文摘类杂志中首创“一稿三酬”制度,即向作者、首发出版物、荐稿人三方同时付酬。这是对作者、出版者、推荐者的尊重。
2003年8月,《读者》在国内率先与近两百位知名作家、学者签约。
2004年9月,《读者》(原创版)创刊,专门刊发优秀原创首发作品……
40年一路走来,《读者》团结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他们中不乏刘心武、梁晓声、刘醒龙、毕淑敏等华语文坛知名作家,也有肖复兴、鲍尔吉·原野、于坚、刘荒田等中生代实力作家,还有岑嵘、明前茶、凸凹、星竹等新生代青年畅销作家。正是这些优秀作者,用他们的优秀作品,共同撑起了《读者》优质内容的天空。
2021年,《读者》创刊40周年之际,甘肃人民出版社与读者杂志社联合策划出版“读者签约作家精品选粹”系列丛书。这,既是回馈读者,也是向《读者》作家们的深情致敬。
——精品的背后,是对美的不懈追求。
从1982年起,《读者》约请全国著名艺术家为杂志配图。许多艺术家因此与《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2021年,《读者》创刊40周年之际,《读者》插图大型线上文献展开展。插图画家杜凤宝说:“自《读者》杂志创刊至今,我已为其创作插图近40年之久,从当初的喜爱升华为责任——按时完稿,画得更好!我已将自己视为《读者》杂志的编外成员。”40余年间,两万多幅精美的插图,简洁疏朗的版式,大量优秀的摄影、美术、书法、音乐作品,相得益彰、融合互补,形成了《读者》温润的艺术气质。
正是持之以恒、无处不在的精益求精,铸就了《读者》始终如一的高品质。
《读者》杂志
赠人玫瑰
用心看世界,用爱传光明。2013年,读者杂志社发起“《读者》光明行动”公益活动,免费对12岁以下贫困家庭的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读者》光明行动”重点对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深度贫困地区弱视儿童进行救助治疗。截至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份的205个县(市)开展弱视儿童筛查活动,共义诊近70万人,募集善款近4千万元,救助弱视儿童近7000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直以来,《读者》发挥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优势,积极投身教育、环保、禁毒、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每年都拿出部分版面刊登各类公益广告,并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公益活动。
1994年,《读者》率先在报刊界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了一个整版的“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公益广告。那个睁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和向往,触动了无数人。
2000年,读者杂志社响应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委会、全国人大环资委、中国青基会号召,启动“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活动,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2003年“非典”时期,刊登抗击“非典”公益广告,并向甘肃省防非部门捐助150万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编辑出版抗震救灾特刊,向灾区读者捐赠10万册《读者》。
2013年,发起“请孩子读本书”公益活动。至今已累计为全国3万余个班级的中小学生送出近90万本《读者》杂志,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梦想的种子”……
读者杂志社全体人员合影。
无限贴近
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都在争夺眼球。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读者”守正创新、迎难而上,更加贴近读者。
——打造读者刊群。对读者群进行细分,主刊之外,陆续推出专门刊发优秀原创首发作品的《读者》(原创版),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读者》(校园版),致力于高端艺术欣赏的综合画刊《读者欣赏》,针对小学生群体的《故事作文》,针对老年群体的《老年博览》,全新改版的《飞碟探索》等,形成期刊矩阵,覆盖更多的读者,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2021年《甘肃教育研究》创刊,这是读者出版集团第一本理论刊物,也是读者出版集团第一个传播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推进教育实践的平台。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读者出版集团发挥“读者”品牌优势,深入推进实施“读者·中国阅读行动”“点·线·端+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读者方案”,在城市建设“读者书房”“读者小站”“读者阅读角”,在农村建设“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提供文化服务,让《读者》走进机关、农村、企业、校园和社区楼宇,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书香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融合发展。2017年,读者读书会上线,倡导“通识阅读”,推出“读者荐书”书系。2019年,《读者》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创设“每日一读”专栏并开设《读者》强国号。同时积极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全面布局,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读者》融媒体生态圈,覆盖近6000万用户。2021年,《读者》开启直播模式,迈出了以视频直播方式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互动的第一步。编辑们化身主播,分享“编辑部的故事”、人生感悟、阅读体验等,反响热烈。
时代在变,而《读者》,永远是读者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