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层面的需求,需要被爸爸妈妈看到并满足,被爱、被认同、被接纳、被尊重。

如何接纳孩子?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接纳的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不会被恐惧所束缚,做任何事情才不会有后顾之忧。一个人勇敢、果断的背后,是没有恐惧,没有担忧,不用担心自己被爸爸妈妈嫌弃、抛弃的一种心理的状态。心中没有被抛弃、被否定、被嫌弃的恐惧,就是心安的状态,心安的孩子才会把焦点放在成长和该做的事情上,心安的孩子才会有有更好的结果,心安的孩子才会有一辈子的幸福感满足感。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

第一,不对孩子的结果进行评判。孩子的结果和行为比较好,我们就喜笑颜开,否则就唉声叹气,甚至批评指责打骂,这就是对孩子结果评判。有的家长也喜欢直接评判,有的家长潜意识有分别心,也属此列。表现为:

1、对错评判。你这样做对,你这样做不对,这看似合理,其实是让我们的孩子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一个孩子执着于用对错去评判外界的时候,就相当于放弃了自我成长。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我们选择看待一件事情的认知不言而喻;立场不一样,看待和选择不一样而已。

例如,孩子见到客人没有打招呼,我们不要习惯性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告诉孩子,打不打招呼,那是你的权利,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但对于你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来讲,应该时刻表现出对长辈的基本的敬畏和尊重。这样的沟通孩子没有感受到被否定,被指责,孩子被允许他才能真正的学会正确的对待他人。如果我们用不接纳孩子的行为的态度去教育孩子要接纳外界,是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的。同时,家长喜欢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对错评判的时候,孩子在选择的时候就会瞻前顾后,因为他会害怕因为结果不好而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批评否定、嫌弃,那孩子的决断力和勇气就受到影响。

2、人格定义。很多家长往往会根据孩子阶段性的坏习惯、坏行为或者坏的结果去定义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任何的结果它都是阶段性的,都是暂时的,任何行为也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可对孩子的人的定义是永恒的,人生的某个阶段会影响未来,但它不等于未来。孩子没有搞好,我们就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孩子这两年没有好成绩,我们就说孩子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哥哥和弟弟发生了冲突,我们就说哥哥不是个好哥哥,就知道欺负弟弟,等等,当这些负面标签贴在孩子脑门上的时候,孩子的人格被确认了,孩子的身份就被定义掉了,身份一旦被确认命运就无法改变。你相信你自己是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3、翻旧账。很多家长喜欢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翻出来,不断的去催眠孩子,这个不是教育的需要,而是家长在表达对孩子攻击和控制的需要。每个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坏行为坏结果,我们要通过孩子坏的行为,坏的结果找到背后的原因,从而正确的对待孩子,去影响和引导我们孩子的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不等于未来,不要老拿过去的失败来暗示孩子的未来,也不要老用过去的屈辱感来控制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放下过去,勇敢的要面向未来。

第二,要对孩子永远充满信心。不要因为某个阶段的不好的结果对孩子失去信心。一个对自己不自信的孩子都来自于父母曾经对孩子的怀疑和不相信。越是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越应该相信他,给他力量给他肯定,我们越应该告诉孩子成功和失败的真相。因为任何成功任何失败都是暂时的,只有我们有正确的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的态度才是真正永恒的成功,这就是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被某一次的失败的阴影和恐惧所打败。

成长就意味着犯错,成长就意味着失败,不允许孩子犯错就等于不允许孩子成长,就等于拒绝孩子成长。孩子犯错了,孩子结果不好,家长首先要做到不是去指责和怀疑我们的孩子,而是先要允许孩子犯错成长犯错,因为这是规律。当孩子犯错或结果不好的时候,他本身就有压力或者没有面子,然后你又是一个批评指责,结果是孩子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上,或者和你的冲突上,这样的孩子哪有时间关注自己的成长。不是你要凭什么你才相信他,而是作为家长,不需要凭什么我们就要相信他。不是你需要理由你才相信他,而是我们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们就应该相信他。先相信后看见。相信和力量的给予在前,孩子才会有动力在后。我们孩子要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相信和信任,他才会有成长的动力。如果孩子要先做出好的结果,你才相信他,那你这个做爸爸妈妈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那些不敢相信孩子,不愿意相信孩子的家长,是因为自己的恐惧过度,是自己信任外界的能力比较弱,和孩子没有关系。

第三,允许孩子有一些非原则性的坏习惯坏行为。家长在面对孩子那些非原则性的坏习惯化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说孩子进入青春期讲的脏话,染个指甲什么的,等等,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过度挑剔孩。对孩子有过多的挑剔,过多的标准,过多的苛求,我们家长过度追求完美,结果就是让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最后就是孩子左右为难,内在冲突,充满恐惧,担心自己犯错。过度完美的背后是作为家长的恐惧和自卑,潜意识是证明自己,或者是讨好别人。完美的父母会制造问题的孩子,完美主义者的本质是自我人格的弱小,因为他们丝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有时候大大咧咧,允许孩子适当的犯错,允许孩子有些非原则性的缺点,有独立自由的成长空间,这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四,让子弹飞一会儿。对于孩子的某些坏行为,某些错误的行为,特别是经常犯的一些错误行为,家长不要立即作出反应,我们要延迟反应。家长太快速的反应就会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和空间改变自己的缺点,太快速的反应就代表着我们在控制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控制孩子的情绪。孩子有缺点有错误,要给予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反省的时间。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的独立空间被尊重的时候,他才愿意去承担自我改变的责任。很多的孩子不是不想改变,是因为你太急于想改变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跟你对抗而已,因为没人愿意被别人强迫改变,而每个人都愿意自己主动改变。允许孩子有一些小问题的存在,而家长不要急于说出来,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孩子,这是家长的进步。我们更加相信孩子了,我们更加允许和接纳自己的孩子了,我们更加的能控制自己的焦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我们更加的能控制自己想表达证明自己的欲望了,这就是一种进步。

第五,不要老说抛弃孩子和恐吓孩子的话。很多家长都动不动去吓唬自己的孩子:再这样我要打人了,再这样我要动手了,再这样,狼来了;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说了之后,我们又不能真的不要他。这会导致家长说的话在孩子那里不可信,于是孩子就肆无忌惮的去冒犯你,去挑战你。同时,当家长不断的强调我不要你或者我不喜欢你的时候,就等于变相的在影响孩子的人格,孩子会变得更加恐惧更加胆小,或更加的讨好。

很多家长喜欢挑剔孩子、不接纳孩子的真正核心,不是方法层面的问题,而是家长心理层面的问题。当一个家长没有办法接纳自己,没有办法接纳外界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做到接纳自己的伴侣,接纳自己的孩子的。我们对孩子的挑剔投射出来的是我们对待外界的态度,对待外界的模式。换句话说,挑剔别人是我们的模式,孩子只是一种投射而已。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别人做的再好你也会挑剔,换做任何人做你的孩子你也会挑剔,因为挑起别人是你的模式,所以你要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就会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去成长,修炼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充满喜悦,让我们能够允许他人,让我们能够接纳自己。当我们的生命品质变得更高的时候,内在的评判、愤怒、攻击变得更少的时候,才是我们每个人真正快乐和幸福的起点。

举报/反馈

瑞藩人生

1474获赞 299粉丝
西交大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心理咨询师。20年上市公司高管,10年成功创业者。分享国学文化、交易投资、灵性修持。关注瑞藩,人生丰盛。
博士,深圳市炫刷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亲子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