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在不久前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的《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报告》中,甘肃省评估平均得分名列第二,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黄河流域8省区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工作中获得全国“第十”、全省“第三”的优异成绩,被评为“优秀”等级,受到甘肃省林草局的表扬。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与陇西沉降盆地之间最为明显的交接过渡地带。属祁连山东南部冷龙岭余脉山地,位于黄河流域湟水主要支流大通河中下游,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西北干旱和半干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地区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保护区是以保护天然青杄、祁连圆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身为永登县连城实验林场。早在1950年,成立祁连林务处连城工作站,1953年改为连城森林经营所,2001年4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批准建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批准,晋升为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除对西北铁合金有限公司关停矿山修复外,通过平整覆土、播撒草籽和栽植苗木等方式,保护区内7家水电站恢复植被68亩,24处废弃矿点和大通河两岸完成生态修复治理403亩,治理引大入秦渣台74亩,宜林荒山荒坡地带实施人工造林18744亩,义务植树造林91亩。切实加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构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保护区面积47930公顷,生态系统完整,物种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据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华发春介绍,管理局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综合科考、保护研究、生态修复等方面争先创优,保护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62.04%增加到现在的76.28%,活立木蓄积量由251万增加到308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原来记录的28种增加至45种,其中I级11种,II级3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原来的2种,增加至19种,天鹅、黑鹳、豺等珍禽异兽频现,擘画了保护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通过多年努力,保护区实现了林业双增长目标,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质量提高转变,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保护区水土流失减少,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三大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了新时期生态战略目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 文/图
编辑丨宗成贤
举报/反馈

兰州日报

5.3万获赞 1.4万粉丝
兰州日报属市委机关报,市政府规章指定媒体
兰州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