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识别·读脸读心
心理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它的本质是:脑的功能、客观现实的反映、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心理活动)
人们在与外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和意志行为的选择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格):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人格:人格倾向、人格心理特征
认知 心理内涵
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内部)、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觉现象(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
知觉: 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种类(空间、时间、运动、错觉)
记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过去-感知-思考-体验-操作-映象-提取
种类(形象、情景、情绪、语义、动作记忆)
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认、遗忘)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中再现的过程)
三个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语义/形象编码-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与言语:符号系统-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交流的过程-心理活动过程(载体)
想象: 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达:我觉得……,我认为……,我想是……
意识和注意 心理内涵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外界事物/内部状态)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口误、睡眠(θ波)、梦。(被压抑的在潜意识中的“愿望”经过加工改造后曲折的达成)
梦的主题因素:(梦是“代用品”)
童年时期被遗忘的体验、生活中未实现的愿望、 心中被压抑的要求
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
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特征(广度、稳定、转移、分配)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需要,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感:则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爱、恨、情、仇(特定个体或群体,美丑等)
二者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表现形式 (内心感受体验、外部表现形式、生理上的变化 )
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
维度(动力性-增力/减力;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紧张度-紧张/轻松)
种类(基本情绪:快乐 、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愤怒、厌恶、轻蔑-敌意;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焦虑。
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划分)
意向与意志
意向,是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要求的总称。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通常把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动机的冲突 心理内涵
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双避式冲突:两种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风险大、收益小)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冲突。想吃糖又怕胖的心理冲突就是趋避式的冲突。
双重趋避式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这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重趋避式冲突。两种工作,一种地位高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地位低,选择哪种工作,难以拿定主意。
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 心理内涵
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信念等,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
需要层次理论(美.马斯洛,1968)
生理的需要—饮食、空气、性和睡眠等。
安全的需要—生活有保障,环境没有危险, 免除恐惧和焦虑。
爱和归属的需要—与他人亲近、被接纳,有依归/隶属群体享有地位。
尊重的需要—得到赞许与认可,体验力量和价值/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
认知需要(判断、信念)、审美需要(欣赏、品味)
人格心理特征 心理内涵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能力,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情)
作为一种人格的特征是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如: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如: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微表情特征
自动连:在情绪和非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自动连接,如当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会自动的向后躲,脸也变得扭曲,但不会自动地说某些话。
难以控制:人们控制非言语行为比控制言语行为更困难。
显现真实:即微表情表达的非言语内容较之能为意识控制的言语内容更能显现人的真实内心。(一个人可能会嘴里连声说着我才不生气呢,但你会发觉他早已呈现出双手握拳、咬牙切齿、眉头紧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