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墓,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柳云村,旧称“张公坟”。现在的柳云社区内,有文忠园,大门朝西而立,上书“水月松风”四个字。走进公园里,往东走十几米便是张养浩的墓区。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别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他的墓园东临西泺河,西临清河北路,南、北河塘相抱,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来是张氏家族墓地,张养浩墓冢高2米左右,四周砌有青砖,墓前有一双石狮,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一张石供桌、一个石香炉;两侧另有碑石两通,上书明代弘治六年尹旻祭文、万历三年殷士儋祭文。园中另有张氏族人墓葬6座,还有明清所立墓碑4通、四奇石之一的“麒麟石”1块、赑屃1尊。墓园内道路平整, 植有松柏、杨柳等树木,四周垂柳依依,芳草萋萋,成为周围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柳云社区原来叫做张公坟村,全村几百户居民里约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张氏后人。
与文忠园一路之隔,即是张养浩故居云庄旧址,曾有云锦船舫、云锦泉、五柳泉等遗迹,今已不存在。旧址中还竖着张养浩的半身像,雕像后面竖着一块明朝《重修张文忠公祠堂祝文》碑。这块碑是之前在云庄旧址出土的。
公元1322年,张养浩辞官回到家乡济南,筑起云庄并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田园生活。当时的云庄,梨、杏、桃、柿成林,林边建绰然亭,面亭开凿云锦池,池中豢养苍白二鹤,立一奇石两峰,云庄的正厅则取名“遂闲堂”。这是张养浩所写的《云庄计》中关于他居住地的描写。
清代同治八年,蓟州盐运分使王钟霖在《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一书中记载:“云锦泉,元历城张文忠公养浩云庄之云锦池也,在城西北十里药山下。云庄久荒,泉殊未改。”张养浩这样描绘云庄:“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深,一带云山妙,这一塔儿快活直到老。”(《双调·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委实会受用也云庄。”(《双调·水仙子·咏遂闲堂》)
张养浩在家乡闲居时期写作不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中收集有他不少散曲,多为回归田园归隐时寄傲林泉之作。其中有《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还有一首《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这些散曲,不同于一般的隐逸之作,虽然也记述了张养浩致仕后居家的闲适生活,但更多的是通过官场险恶与田园乐趣的反复对照,表现出他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追求。
朝廷时时想起用张养浩,八年之间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关中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济饥民。年已六旬的张养浩,在故乡济南接到任命后,“散其家之所有”,登车星夜奔赴任所。途中,他曾用《山坡羊》曲牌写了一组怀古曲,对沿途所经的名城、古迹抒发感慨。有《北邙山怀古》《骊山怀古》《未央怀古》,最是那一首《潼关怀古》彪炳千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敢于为老百姓的苦难大声疾呼。到陕西做官的四个月里,张养浩一直住在官府里没有回家。白天赈济灾民,晚上祈福求雨。当听到民间有人为了省下粮食奉养母亲而杀死儿子的事,张养浩为此痛哭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财救济这户人家。长期的疲劳,终于拖垮了这位勤政官员;同年七月,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
张养浩宦海沉浮三十余载,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文宗数朝,曾出任监察御史、翰林待制、礼部尚书等职。去世之后,被追封为滨国公,谥号“文忠”。他著有《三事忠告》一书反腐倡廉。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养浩毕生都在践行着孟子的政治理念,民本思想是他身上最夺目的人性之光。居庙堂之高,常思百姓;享厚禄尊位,不忘民苦,至今他仍是人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