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历经七朝六位皇帝,三次监国,还差点坐上了龙椅;

他死后,99名嫔妃甘愿削发为尼,为其守陵;

一座藏在湖北大山深处的明代藩王陵墓,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

旅行,摄影,看天下,这是泡鱼儿的第947篇原创图文。

大家好,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我的图文,我叫泡鱼儿,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叫千峰庵的地方,这里藏了一座明朝代藩王的陵墓,连本地人都很少知道,看看究竟是什么状况。

在中国灿烂的古代建筑遗产中,明代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遗存。明城墙、明故宫、明长城……,它们不仅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这其中,有一类历史遗存显得尤为独特,它们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有的依然规模宏大,有的却踪迹难寻;有的琳琅满目,有的却空空如也,它们,就是数量众多的明代藩王墓葬。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之后,大兴封藩之制, “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明史卷一百一十六列传》),从洪武三年开始,先后三次将23个儿子封为亲王,分赴各地驻防就藩。

这个亲王与藩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简单来说,亲王只能是皇帝的同姓宗室,而藩王绝大多数是皇室宗亲,只有少数为异姓王;亲王有了封地,才是藩王,例如皇子年少时被皇帝封为亲王,成年后去到自己的封地就藩,就是藩王了。

从朱元璋称帝开始,到朱由检自缢结束,明朝历时276年,仅在湖北册封的藩王就有12支44人,是明代封藩王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分封到全国各地的明代藩王死后,按照严格的等级和礼制,营建了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陵园和墓葬。

在湖北襄阳城西40公里的五朵山下,藏着一座身世显赫的明代亲王陵墓,距今已有500多年了。据说前几年有盗墓贼光临过,现在是什么状况?我决定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从襄阳市区出发,经303省道,过谷城县茨河镇,转道承恩寺方向,再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门前进入通村公路,经高桥堰、石嘴子、承恩寺村,进入五朵山隘口。

汽车在翠绿的山谷密林间盘旋而上,打开车窗,清脆的虫鸣鸟啼声,伴着大自然的芳香,迎风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五朵山又叫永安山,这里群山连绵,峡谷幽深。几年前,四个昼伏夜出的盗墓贼在千峰庵挖掘盗洞时,被抓了个正着,一座身世显赫的明代藩王陵墓也因此走进了公众视野——这座陵墓里面,埋葬的是一位历经七个朝代六位皇帝,三次监国,还差点坐上皇位的风云人物——明朝第一代襄王朱瞻墡。

要了解这位襄王朱瞻墡,我们还得从他的爷爷朱棣说起。篇幅有点长,各位请耐心往下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数年统兵征战漠北之后,朱棣建功无数,是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藩王之一。但是万万没想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担心叔父们拥兵自重,刚一即位便采纳了宠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之策,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本想安安稳稳地做个边塞王爷的朱棣再也坐不住了,一怒之下以“清君侧”之名,擎起“奉天靖难”之旗,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大明皇统由此转入朱棣一系——而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回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登基继位,成为大明第四位皇帝——明仁宗。仁宗即位后,遵循祖制,封嫡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诸子也都一一加封,成为大明藩王,其中与皇后张氏嫡出的第三个儿子朱瞻墡被册封为襄王,封国长沙。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当了不到一年皇帝的朱高炽猝然离世。这个时候的皇太子朱瞻基,还远在南京替父祭拜孝陵,古时可没能高铁飞机,这一时间哪里回得了京城。

情急之下,尚在京城的襄王朱瞻墡,被母亲张太后紧急召进了宫中,委以监国重任——这是大明朝廷首次出现以宗室藩王监国——按照大明祖制,应该是由皇太子或皇太孙监国的。

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登基,而他的亲叔叔汉王朱高煦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反了。

面对这位气焰嚣张的叔叔,朱瞻基也不是吃素的,他让三弟朱瞻墡居守京城,代理朝政,自己则直接御驾亲征山东乐安。

这一仗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宣德四年(1429年),年轻的朱瞻基盛怒之下烹杀了叔叔朱高煦。另一边,襄王朱瞻墡也在这一年去了他的封地长沙就藩。

六年后,宣宗朱瞻基突病不治,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成为大明朝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

唉,写到这里,突然感叹明朝的皇帝怎么命都不长啊。明朝16帝,除了朱元璋最长寿71岁,朱棣65岁,此后的皇帝平均寿命还不到40岁,是他们太过操劳的缘故?还是朱棣一族的遗传基因有问题?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亲侄子朱祁镇坐上皇位后,朱瞻墡以不适应长沙的湿热气候为由,将襄王府迁到了今天的湖北襄阳。此后再未变动,一共传续了七代八位襄王,坐镇襄阳205年。

襄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修复的明城墙至今依然坚固如初。朱瞻墡的襄王府就在襄阳古城东南角的绿影壁巷内,这里原来是明朝襄阳卫公署的旧址。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破襄阳,末代襄王朱翊铭及其嫡长子被所杀,襄王府被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只剩下了一座绿影壁,此是后话。

话说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英宗朱祁镇率领五十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皇帝被俘,太子年幼,消息传回京师,众臣大惊失措,朝局风云突变。原本只想安安稳稳地在襄阳当个清闲王爷的朱瞻墡,再次面临命运的抉择:“太后以诸王中襄王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命人取襄国金符入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皇嫂孙太后这是有意让小叔子朱瞻墡入朝继位啊。

住在襄阳王府的朱瞻墡,此时还不知道英宗在出征前已立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并让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祈钰监国。面对皇位的诱惑,朱瞻墡并未动心。他婉拒了皇嫂的入宫之邀,取出襄国金符交给来人,又公开上书朝廷:“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令郕王监国,并募集勇士迎回车驾。”

谁成想,朱瞻墡这封书信还没送到嫂嫂手里,于谦、王直、王文等一众大臣就已经推举郕王朱祈钰继了皇帝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做了一年俘虏的英宗朱祈镇重新回到了大明的土地上。龙椅还没坐热的朱祈钰岂肯甘心交出皇权,而是将哥哥尊为太上皇,幽禁在了南宫荣养。这个时候襄王朱瞻墡出现了,也许是出于对侄子的关心,他在给景泰帝的上疏中写道:“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勿忘恭顺”,恳请景泰帝善待英宗,以为天下臣民表率。

早年丧子再无子嗣的景泰帝坐了七年皇位,便得了一种怪病,到了最后边朝都无法上了,事关社稷江山的皇储却一直迟迟未立。情急之下,武清侯石亨等一众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朱祈镇接入皇宫,宣布废了景泰帝,并改元天顺。

再度登上皇位的朱祈镇在土木堡之变时,就听到襄王朱瞻墡将继承大统的传言,因此怀疑前朝旧臣于谦等人想要拥立的外藩就是朱瞻墡。

然而让朱祈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落难的时候,这位皇叔会接连上书,要景泰帝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恳请景泰帝善待自己。当朱祈镇看到这两份奏章时,这才知道错怪了自己的皇叔。于是两次下诏请襄王入朝觐见,并厚赐金帛,又下旨准许襄王及襄藩宗室子弟可以不定期出封地游猎,“礼遇之隆在诸藩中前所未有”——这位襄王朱瞻墡也因此成了大明宗室最后一位入朝靓见皇帝的藩王。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朱祈镇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朱瞻墡在这位侄孙皇帝的隆恩福荫之下,在襄阳城度过了其富贵清闲的王爷生活。

成化十四年(1478年),73岁的襄王朱瞻墡在襄阳王府内薨逝。他的墓葬,在襄阳城西五朵山一个叫千峰庵的地方。

寻找襄宪王墓的路并不好找,在承恩寺停车场问管理员千峰庵怎么走,竟然不知道有千峰庵这个地方。当然了,导航上也没有千峰庵的信息,搜索襄宪王墓更是没有。就这样一路边走边问,后来才知道应该导航到“殿沟”。

山路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小河向前延伸,记不清拐了多少道弯,一尊高大的龟驮碑出现在道路一侧。它就这样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却不由得让你有一种历史肃穆的感觉。

细看龟驮碑,四周以龙纹雕饰,碑上篆书“御制”大字和小楷祭文: “维成化十四年岁次戊戌五月壬戌朔十三日甲戌皇帝遣武安侯郑英赐祭于襄宪王曰王宗室至亲国家藩辅孝友出于天性 恭俭由于自然博览经书兼多才艺事皇考尝进嘉谟暨朕临朝屡输诚悃忠君爱国之心老而弥笃 礼贤下士之誉久而愈彰正宜永享富贵何意遽以疾襄王祁镛顿首书石”。

“忠君爱国之心老而弥笃,礼贤下士之誉久而愈彰”,按碑文所述,这是一块明宪宗派武安侯郑英前来致祭的御制碑,朱瞻墡死后,被赐谥号“宪”,所以后人称其为“襄宪王”。依照明朝的礼制,亲王、郡王死后,皇帝是要“遣官致祭”的,更何况是对英宗有迎复之功的朱瞻

在道路的另一侧,还有一座残缺的龟驮碑,碑身已不知所踪。在龟驮碑前面的河道上,原本建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单拱桥,因为修路,连着数公里的神道一起被毁了,只剩下一些乱砖散落在杂草丛中。

沿着铺满落叶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上,脚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和着潺潺溪流、鸟鸣狗吠声,仿佛穿越到了600年前的大明王朝。

今天,站在襄宪王陵墓区,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座亲王级别陵墓的宏大规模。想当年,明英宗朱祈镇为感念叔父朱瞻墡助其复位的功绩,在朱瞻墡生前便下诏让工部为其凿山建陵。从天顺元年(1457年)开始,数万工匠汇聚于五朵山,历时三年才完成。

襄宪王陵墓坐北朝南,靠山面水,地由石条青砖围砌而成的神道、三级拜台和墓冢组成。高大的封土堆外围以青砖石条叠砌,与帝陵宝城类似。

可惜墓园内的神道、亭台、享殿等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整座陵墓区域也被成片的竹林覆盖,只留下了眼前这座五六十米高的宝顶,让我们还大概可以看出其规模形制。

在襄宪王墓冢西侧尚存有一座老屋,门楣上方的石刻大字已经模糊不清,只留下残缺的朱漆。当地村民说,这就是千峰庵了。

从空中俯看,千峰庵是一个由三间正殿,三间左右侧偏厢和三开间的过厅所组成的四合院落组成。短檐硬山墙、两坡滴水,基本上还保持着明代殿宇的建筑风格。

据清乾隆重修千峰庵碑文记载,“千峰庵建自大明成化之初”。传说朱瞻墡去世后,其王后、嫔妃、奴仆共计99人削发为尼,在这里奉守王陵,直到终老。明朝初年,已经消失多年的殉葬制度又被朱元璋恢复,皇帝死后,没有生育的嫔妃和奴仆,都要被杀死殉葬,这个残酷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才被废除。

千峰庵西侧,涓涓山泉从五朵山中顺着一根木渠奔腾而下,捧了一把倒进嘴里,甘洌无比。

村民说,当年千峰庵的尼姑们,就是用这股山泉水炒菜做饭生活的,到现在至少已经有五百年了。

现在的千峰庵墙砖斑驳,大部分已经坍塌破败,只留下一些铺在地面的青石,以及用汉白玉雕凿的门槛和石鼓。

在砌筑庵堂的明砖上,“有司”字样清晰可见。

走进茂密的竹林里,还能看到一些硕大的石础遗存,说明这里原来应该是有地上建筑的。我忽然意识到,这座残破的千峰庵,可能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明代20多座襄王陵墓最后一处地面建筑了。

遗憾的是,如此精美宏大的墓葬,也没有逃脱被毁坏盗掘的命运。除了无法搬走的建筑主体之外,墓葬品早已是空空荡荡。我甚至在襄阳市博物馆内也没有找到一件与襄王墓有关的物品。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这是《明史》对襄宪王朱瞻墡一生的评价。历七朝六个皇帝,两次居守京师监国,三度被流言传为皇位继承者,这位王爷在数次皇权争斗中,都能全身而退,且子孙兴旺,你觉得朱瞻的最牛之处在哪里?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旅行,摄影,看天下,我是泡鱼儿,关注我,下期我们一起去寻找第二代襄王、朱瞻的儿子襄定王朱祈镛的陵墓。

举报/反馈

泡鱼儿

4.4万获赞 2.8万粉丝
旅行家,人文地理摄影师,旅游自媒体
旅游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