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心理学的一个现象,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暗示往往比较隐晦,采取较为含蓄和间接的方式进行。

按照信息的来源,暗示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前者的暗示信息来自他人,后者的暗示信息来自个体。暗示可以是有意的,也有可能无意,比如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不学习考不上大学你们以后的人生就没救了。

学生听了以后,受到暗示,就会认真读书,虽然老师是善意的无心之举,但是不知不觉还是给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容易被暗示。被暗示的人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的效果会很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也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暗示。

年龄小的人,由于思维见识等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太成熟,价值观都还不太完善,他们会比较崇拜威望、权力以及社会地位高的人,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是成功的化身,具有影响力,听他们的话是没错的。

女性则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弱势,在社会上会遭遇许多不公,心理上会有缺乏安全感、恐惧、担忧的心理,她们急需有个人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暗示的过程能让自己放心,她们也会接纳这样的状态和环境。

如果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也往往容易受到暗示。

比如一个离婚的女性,遇到一个不错的男生,在各种花言巧语下迷失自己,暗示可能对方会喜欢自己,殊不知背后也许会有骗局等事情发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上当。

举报/反馈

乐达源心理

1.7万获赞 4505粉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