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中的梵高(经典流芳)
在诸多绘画主题中,自画像因与画家密切相关,经常成为欣赏者深入了解创作者内心世界的途径。这个春天,英国伦敦考陶尔德画廊美术馆举办了“梵高自画像展”,汇聚16件梵高自画像作品,勾勒出这位后印象主义画家短暂而传奇的艺术生涯。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兰北布拉班特省小镇津德尔特。他自小性格孤僻、执拗单纯,工作接连失败后,在27岁时不顾父母反对,走上绘画之路。梵高于1890年去世,短短10年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创作了864幅油画、1037幅素描和150幅水彩画。他曾说:“我对绘画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只有站在画架前面作画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梵高的自画像具有夺目的画面张力,欣赏者不仅能品味他在不同时期对绘画风格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更能从中探寻画家的艺术观念和精神世界。
“我不会畏惧,甚至感到异常平静”
1886年初,梵高来到巴黎,与弟弟提奥生活在一起,进入古典主义画家科尔蒙的画室学习。梵高的艺术风格率真奔放、追求自由,他与观念保守的科尔蒙格格不入,4个月后就离开了画室。自此,梵高终日在巴黎户外写生、参观画展,或者与新结识的艺术家在酒馆里伴着苦艾酒讨论艺术。
巴黎当时人才济济,来自荷兰的梵高显得那么不起眼。在给家人的信中,他流露出强烈的苦恼:“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个一事无成、乖僻古怪的人。”在这一时期,他创作的7幅自画像被称为“忧郁”系列。此时的梵高已经了解印象主义的新观念和画风,却依然对古典主义情有独钟,对伦勃朗的厚涂法和明暗对比、深沉的色调,以及米勒朴拙画风的追求在这些自画像中都有所体现。
《戴黑毡帽的自画像》刻画出梵高初到巴黎时的精神面貌。强烈的光线从右侧斜射在画家脸上,看似“伦勃朗式用光”,却不像伦勃朗的“三角光”那么严谨板正:光线随意照射,形成以鼻子为交界线的强烈明暗对比,略有印象派的用光特点。画中的梵高脸色憔悴、眼神忧郁,神情却坚定刚毅,传递出对绘画之路的坚信不疑。正如他所言,“虽然未来对我来说一片迷茫,但我不会畏惧,甚至感到异常平静。”
“像农民耕田一样在自己的画布上耕耘”
来到巴黎的第二年,梵高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充实又安稳的日子。通过提奥的介绍,梵高结识了塞尚、高更等一大批艺术家,这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明亮的色彩、鲜明的对比出现在画布上:“我画花,蓝色的矢车菊、白色和粉色的玫瑰花、黄菊花。我研究蓝橙、红绿、黄紫各组对比色;我寻找中性的混色调,以调和强烈的对比色;我设法让颜色鲜艳,而不用灰色调子来调和画面。”这一年,梵高完成了近20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聚焦于“农民”形象:梵高不再作绅士打扮,而是头戴黄色草帽、穿着家乡服装,朴实示人,乡村景象则化作背景中明亮的蓝、绿和黄色。这些作品流露出画家对故乡的怀恋,也表明梵高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他反感那些脱离生活、装腔作势的艺术,也从不认为艺术家高高在上。他用创作生动践行了自己所说的那句话——“像农民耕田一样在自己的画布上耕耘”。
另一类作品则采用了新印象主义的“点彩法”:不用轮廓线描绘形象,而是以科学的光色理论为依据,通过点状的小笔触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自行构成复杂的色彩,从而组成形象。《画架前的自画像》(见上图,资料图片)是梵高离开巴黎前创作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面色调明亮,采用传统画家自画像的形式——站在画板前、手拿调色板。画中的梵高穿着蓝色无领工作服,一身工匠打扮。对这件作品,梵高有过详细的描述:“粉灰的脸,绿色的眼睛,灰烬一样的发色,充满皱纹的前额与嘴边,整张脸像木头一样坚硬,胡子画得很红,看起来像被人遗弃后的忧伤模样;尽管如此,有丰满的嘴唇,也身穿农民的粗糙麻布上衣。”
“作画让我还能够保持一点清醒”
梵高终究是不善交际的艺术家,巴黎的繁华令他疲惫不堪。1888年,他离开居住两年的巴黎,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温暖明媚的阳光和宁静优美的田园景色,很快令他重获旺盛的创作力。但此时的梵高已变得异常敏感脆弱,与好友高更一同生活、创作仅2个月,就因激烈的冲突不欢而散。这令梵高早已不堪一击的精神陷入崩溃。
在这期间,梵高创作的自画像并不多,但每幅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耳缠绷带的自画像》真实地展示了他的精神状态:画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前额高高突起、鹰钩鼻子强劲有力,颧骨突出而眼窝深陷,神情流露出疯狂后的悲愤和绝望。整个画面以黄、绿为主色调,色彩明亮,对比强烈,具有令人感动、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1889年,梵高前往法国东部接受精神治疗。有时,他痛苦不已、丧失自主意识;神志清醒时,他就没日没夜地创作,坚信“作画让我还能够保持一点清醒,将来可能会完全恢复健康”。然而,梵高的癫狂行为招致当地居民的敌意,这种不友好的关系更加重了他的病情。最终,疲惫不堪的梵高前往巴黎,见过弟弟和刚刚出生的侄子最后一面,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入院期间创作的3幅自画像中,梵高时而目光呆滞,时而眼神坚定。画面中的用笔更凸显其个人风格:线条既不是点彩派色点的理性排列,也不是印象派的感性随意,强有力且扭动的用笔,营造出精神亢奋又神经质的氛围,表达出他此时迷茫、痛苦的心理境遇。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是梵高最后的自画像。或许因为画家本打算将这幅作品送给70岁的母亲,画中的梵高刮掉了胡子,衣着干净朴素,看上去年轻、健康、整洁。但无论他怎么画,画中人平静的神情下都有着无法掩饰的绝望。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梵高最后决定留下这幅画,将一幅画着阿尔卧室的作品送给了母亲。这件作品在1998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7150万美元的高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梵高一生创作了诸多自画像,这些作品都是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间完成。当梵高处在孤独、癫狂和痛苦的深渊中,自画像是他获得慰藉和肯定的唯一方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马躏非)
举报/反馈

华声在线

259万获赞 33.4万粉丝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
华声在线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