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时间的看法
1,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把时间看作是一种不可改变的事物,这种事物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在那个时代,时间就像空间一样,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和运动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独立于宇宙之外的存在,而不是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物质。这种本质上是对时间物质的否认,也就是对真实的时间的否定,它所存在的仅仅是一种意识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时间。
2,由于牛顿的运动定律中有加速,所以牛顿力学中的时间必须具备物理实相,而加速只能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加速。
如果要让加速度有一个清晰的含义,那么时空就一定是一个实体。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时候,人的内在对时间的物理破坏力是否定的,因此牛顿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理的,但是,为了让力学有一个清晰的含义,他必须这么做。
要说抽象的时间和虚无的空间是一种物理上的毁灭,这是一种严酷的要求,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不会同意。他们甚至把时间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感受,而并非真实存在。人们有一种感觉,那是因为太阳的升起和下降,以及地球的旋转,让人有了昼夜交替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日晷,就是太阳东升西落的表现。
在浩瀚的宇宙中,没有昼夜之分,也不会感受到岁月的流逝,所以人们会觉得时间不存在,这与佛教的观念很像。佛教把时间看成是一种主观的事物,它来自于“时间感”(与心理时间相似),它是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中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时间的概念就会产生,而时间的尺度就会出现。没有清晰的时间感觉,自然也就没有了。
因此,佛教的客观时间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相信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也没有方向。
3,在19世纪,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被发明出来。
爱因斯坦利用时空的相对性,来解释光的速度是不变的,同时也推翻了根深蒂固的绝对时空观念。在狭义相对论中,他首先试图将时间和空间和物体的运动结合起来。
同时,闵可夫斯基认为,“世界”是一个四维或四维的空间,并将其视为一维的特殊空间。爱因斯坦同意这个看法,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同等的。什么是空间?笛卡尔把空间与广延视为一体,而延伸则与事物相连,所以没有任何东西的空间。
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终于确认了笛卡尔的理论,他的观点是:“空间”是一种具有结构特征的场,它充斥着场和物质(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即便是在真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空和负能量),也就是所谓的“物质”,也就是说,“空旷”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空旷”则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变化”。
时间和空间都是如此。宇宙是一种动态、一种运动、一种变化、一种宇宙的存在、一种永恒的运动、一种变化、一种宇宙的形态、一种宇宙的存在。时间的本质是移动的,不可逆的,而移动的变化则对应于物质的存在,因此,时间是物质的物理-运动的变化。因为,时间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过程,因此,它的结果,就是时间。这就是“钟慢尺缩”的由来。
在不同的时空(移动速度)里,时间是一种客体。有人说,这是钟表上的变化,不是因为时间,而是某种原因
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不会改变的。是的,“钟慢尺缩”是一种观测效果,它与观测者自身的时间静止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固有时”(“固有时”在任意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这种内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它的确是在时间上发生了变化,而不是钟“坏了”。就像“双胞胎悖论”一样,哥哥驾驶着一艘近光速飞船,在空间上进行了加速和减速,让自己的时间流速加快,回到了自己的“未来”,而自己的弟弟显然要比自己大得多。
对于“孪生假说”,现代科学仅需要将兄妹“世界线”(闵可夫斯基的四维空间)的长度进行对比就可以了。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参照系里,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时间线。所以,在任何一个参照系里,对“双子佯谬”进行讨论,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比方说,我们在兄弟的参照系里,下面的图片是他们的世界线对比。
另一种叫做“意识”的心理时间,即我们每天都会感觉到的,而且具有指向性,和真实的时间是一致的。我们感到自己正在从过去走向未来,人们往往会意识到和记住过去,而非未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们感知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热量二定律的影响,或者说,是由于因果关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如何,这两个时间箭头都有相同的方向,而这种感觉就是真实的时光,而非真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