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有一句谚语:“摔跤见力气,叼羊见勇气。”
叼羊比赛是新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竞技运动和普遍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
塔吉克族的叼羊比赛一般多见于婚礼和肖公巴哈尔节等婚庆和传统节日,骑手们纵马奔驰在海拔3000-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用叼羊比赛庆祝结婚大典和节日。
叼羊活动有分组和不分组两种形式,比赛规模可大可小,参加的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一般选择在空旷的田野或平坦的牧场举办比赛。
比赛开始前,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位置,枪响后,参赛的两支队伍同时奔向那只羊,通过骑手们的拼命抢夺和激烈的围追堵截,最终率先将羊扔进对方羊架(也可能是指定的一个大筐)的队伍获胜。
个人比赛中,选手单打独斗,突破几十人的重重包围,获得胜利的难度非常大,因此,叼羊比赛常以团队赛的形式举行。
哈萨克族是真正意义上的“马背上的民族”。
叼羊活动兴起于游牧时期,早年间牧民常年在大草原上放牧,转场的时候,为了保护畜群,经常要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顽强搏斗。叼羊则是最好的锻炼,它既是力量的较量,又是智慧的竞赛,既比勇敢,又赛骑术。
后来叼羊逐渐演变为一项民间竞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庆祝节日的方式,交流感情的途径。
随着社会现代化,叼羊这项传统活动不再像从前那样频繁举行,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今天,请你跟随“巴特尔”(哈萨克语中,译为“勇士”)一起驰骋在草原上,感受那个热血沸腾的场景吧!
冬日里的喀尔坎特草原,天地交融,广阔无垠,纯然一色,无边壮美。
巴特尔又一次出现在他最熟悉的赛场上,他的目光如鹰一般锐利,睫毛上挂满了冰霜。
主持人入场,将割去头和蹄子并注满水的山羊重重摔在赛场中心,宣告比赛即将开始。
巴特尔带领着他的队伍与对方选手一一示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哈萨克族心中永恒的信仰。
“嘭!”
一声枪响,蓄势待发的巴特尔如离弦之剑般冲向山羊,迅速将马鞭咬入口中,撒开缰绳,跃身一扑,精准地抓住山羊!一提!一夹!山羊便被牢牢地夹在蹬带下,巴特尔双手得以解放,抓住缰绳,奔向对方的羊架。
但草原上的青年个个都是叼羊高手,岂能让巴特尔轻易获胜?
对方选手趁着巴特尔扑羊的瞬间早已将他包围,被层层包围的巴特尔出不去,包围圈外巴特尔的队友进不来,对方队伍蜂拥而上,抓住羊腿大力撕扯,眼看着巴特尔就快要招架不住了。
双方队伍的骏马也毫不示弱:用头和身子较量着,呼出湿热的哈气,喷着鼻子,挺着脖子,蹬直后腿,仿佛是山羊的守护神。
一时间,男人的低吼声、马儿的嘶鸣声、群众的欢呼声,重叠交错在一起,如同冬日寂静草原上一场精彩的交响乐。
突然,有一名对方选手不慎从马背摔下,严密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
就是现在!十几匹高大壮硕的公马突进圈内,逐个撞开围住巴特尔的包围圈,将巴特尔如包饺子一般“裹挟”带出了包围圈。
为了护送巴特尔手中的山羊,队伍里的几匹快马紧贴着巴特尔的马,巴特尔一手拽着山羊,一手控制缰绳,身后的队友不断抽打着他的马背,眼看着距离对手的羊架越来越近了……
糟了!对方的羊架下突然窜出五六匹黑马朝巴特尔飞奔而去,跟在巴特尔身后的队友瞬间慌了,但巴特尔却镇定自若。
说时迟那时快,在对方头马眼看要与巴特尔相撞时,只见巴特尔挥起那暴起青筋的手臂,把山羊掷向平行前进的队友;同时另一只手调转马头,与对手擦肩而过。
“哇!”“好绝的妙传!”“配合得好棒!”“加油啊巴特尔!”……
惊讶的唏嘘声和发自内心的赞叹声此起彼伏。
巴特尔并没有沾沾自喜,他继续调整马头,奔向近在咫尺的羊架,对手们调整战略,冲向叼着山羊的男子。
巴特尔将大拇指和食指塞进嘴里,朝队友吹出轻快响亮的哨声,队友会心一笑,举起山羊抛向巴特尔。
接住山羊,快速抽马,瞬间来到对方羊架下,瞄准羊架中心,双脚聚力一蹬,跃起!抛!
只见山羊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精准落在羊架中心,这套动作短短几秒,一气呵成。
通过这场比赛,巴特尔毫无悬念地捍卫住了属于他的“草原上的雄鹰”的荣誉称号。
按照习俗,巴特尔当场烤制这只胜利品,邀请众骑手和观众一同享用,酒足饭饱后,村民们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异常欢乐。
冰天雪地间,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只因叼羊这场盛大的赛事……
叼羊比赛需要的不仅仅是骑手个人优良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勇有谋有策略、团队之间协作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这是哈萨克族的仪式感,是他们对生活无尽的热爱,更是深深印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智慧和勇气。
让人喜悦的是,新疆已经把叼羊运动纳入第二批国家级以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叼羊运动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欢迎你来新疆看叼羊比赛!来感受驰骋于马背之上的热血!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