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李涵玉(左二)在团一大广场志愿驿站作为志愿者参与“捐衣物献爱心”活动。(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王小鹏、贾钊、任垚媞)李涵玉今年只有16岁,却已是一名“资深”的志愿者。
6年前,她跟随母亲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团一大广场帮忙。从此,广场上多了一位扎着马尾辫、穿着薄马甲的小姑娘,也多了一个介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历史的“小喇叭”。
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共青团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当时,在会议举办地数公里之隔的沙面是西方列强的租界。”广州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原副主任刘子健说,这次会议宣告了共青团的成立,中国青年运动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百年砥砺奋进,百年辉煌荣光。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到高校考察调研,多次同青年学生座谈、给他们回信。在他指引下,数以亿计的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
信念的明灯
习近平说,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中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中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
毛浩夫(右四)在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的教学点与参加红色培训的学员交流(2017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在井冈山茨坪革命旧址群,经常能看到一位身着西装、手持扩音器的中英双语讲解员。他就是红色宣讲员毛浩夫,今年33岁。
2016年以来,毛浩夫宣讲4000余场,听众累计10万人次。他还将革命史料翻译成英文,向来自60多个国家的外宾、30多家境外媒体讲述井冈山的故事。
毛浩夫的祖父毛秉华生前曾五十年如一日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父亲熊敏长期从事井冈山精神的宣传与研究。毛浩夫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南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决定回井冈山继承“祖业”。
毛浩夫说,能够回到井冈山,从爷爷手中接过这副担子,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除了家庭的影响,中国青年也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上不断学习、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近些年,一批“网红”思政课老师涌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打开方式也更加立体、生动。
在南京大学,师生合作拍摄微视频《神会马克思》,以对话的场景剧形式探讨马克思主义,引发青年学生“追剧”热。
在复旦大学,有一支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党员组成的“学霸级”志愿服务队,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参观者提供讲解。他们将队名定为“星火”,致力于成为传递真理力量的“火种”。
2020年6月,习近平给这支队伍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
大有可为的新时代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习近平说。
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各行各业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月9日,中国选手杨洪琼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出身云南农家的杨洪琼14岁时因意外坠落导致脊髓损伤,从此不能站立行走。但她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了竞技体育的奋斗之路。在今年北京冬残奥会上,杨洪琼包揽了越野滑雪女子坐姿组长距离、中距离、短距离三个项目的金牌。
“正是我们国家实力的提升、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才使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有条件参加冰雪运动,才使我们残疾人运动员有机会、有底气在国际赛场上实现梦想。”她说。
在江西南昌,维吾尔族青年米拉迪力和他的创业团队在疫情期间为一线抗疫人员免费提供上千份热腾腾的馕包烤肉。米拉迪力在南昌读大学期间就开始帮家乡的农民朋友卖新疆特产。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留下创业,在经营新疆特产的同时,新开了一家新疆特色餐厅——骆驼教授·新疆老巴扎。
“我的家乡三边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包围着,是国家的好政策在不断改变着我的命运。”米拉迪力说。
像他这样的青年创业者有很多。2014年以来,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了一大批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斜杠青年”。
2月2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蒋连超(右)与搭档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新农人”就是在近年新出现的一个群体。“95后”蒋连超,大学毕业后成为湖南省沅江市胭脂湖街道南竹山村的“乡村合伙人”。他带领村民办农庄、搞养殖,还做起了直播带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很多像蒋连超一样的“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书写精彩的青春故事。
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年轻人同样表现亮眼。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2021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拥抱世界的“中国名片”
这些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许多年轻人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出国留学。在“见世面”的过程中,他们愈发自信自强。
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90后”乔琳喜欢“泡”在陶瓷工厂里制作珐华器。她曾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
3月23日,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乔琳在制作珐华。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留学时看到外国人对珐华那种别样的喜爱,将珐华技艺传承下去的念头与日俱增,我觉得我可以让她重新焕发生命力。”她说。
从美国留学回乡后,乔琳继承了长辈的技艺。面对产品滞销的困境,她对珐华的釉色进行创新,赋予珐华更多时代气息。经过改良后的珐华器受到许多年轻消费者青睐。
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止“海归”。大街小巷,“国潮”扑面而来。穿着“国风”服饰在景区、公园打卡拍照已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网红项目。汉服品牌织造司的一位创始人林威认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带动了“国潮”的出现,而服饰是一个人表达内在精神诉求最好的体现。织造司最初的5位创办者都是“90后”,其中一位曾在美国留学。
2021年6月20日,汉服爱好者在游园中。当日,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内举行“汉服古韵 雅集游园”活动,数十名汉服爱好者游园,面向游客进行汉服展示。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传统的戏曲也在青年手上有了更多可能。5位“00后”女孩用京剧戏腔翻唱古风歌曲的短视频在网上走红,仅一首《探窗》就在抖音上获得超过5000万播放量,250万点赞。她们的作品也在海外“圈粉”,引来网友为新潮中国戏曲点赞。
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出国创业、务工的中国青年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大量在条件艰苦地区“扎根”的中资机构青年员工。海外工程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
1993年出生的孙鑫铭是其中一位。他是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先后在沙特阿拉伯和肯尼亚工作,目前正负责一个33人的“90后”团队,其中肯方员工20人。这一团队正在建设东非重要港口城市蒙巴萨港区发展道路项目二期和三期工程。
4月11日,孙鑫铭(左2)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与施工团队进行桥面防撞墙施工。(受访者供图)
“在肯尼亚工作6年,有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孙鑫铭说,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改变当地的面貌是很幸福的事情。
在互联互通的“地球村”里,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习近平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参与采写:李悦、刘彬、陆浩、彭培根)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142万获赞 370.1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