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孩子可能有抑郁症,家长可能都会很惊讶,不能接受吧?小孩生活单纯怎么会有抑郁症呢?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压力,当无法纾解那样的压力时,就会有负面的情绪表现出来,父母可以检查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就是导致孩子情绪紧张无法纾解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与方法才是正确可行的路。
幼儿也有抑郁症吗?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报道,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出现情感依附性抑郁症;而抑郁症患童于病前所遭受到的刺激事件,比一般孩子多出三倍。
根据美国临床学界的相关调查显示,一至六岁学龄前的儿童,抑郁症发生率约占百分之一,学龄前儿童约百分之二,到青少年期就更为严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期发生的抑郁症,经常会因为家长很晚才发现,而延误了治疗的先机。
这些研究报告说明了,不只成人会患抑郁症,儿童若长期累积哭闹、退缩、压迫、自残等种种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出现抑郁症或情感性精神病。
事实上,幼儿由完全依赖到独立自主的成长过程,必须在稳定、关怀和接纳的环境下持续进行,如果孩子从小处于家庭失和、恶言相对,甚至充满暴力的环境,将对其心理产生莫大的伤害,也就有诱发儿童抑郁症的可能。
认识儿童期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并不像成人的抑郁症一样会表现出抑郁、失眠、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年纪小的孩子受限于心智发展与表达能力,甚少能主动清楚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此时,最明显的特征往往是活动力突然迟钝下来、比平常容易生气、注意力无法集中、不再看喜欢的图画书或电视、脸上微笑越来越少,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已经上幼儿园或小学的儿童,则会明显地上课不专心,从前喜欢上的课或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却表现得意兴阑珊,不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容易发脾气或与同学吵架等,有时甚至会说出“心情不好,想要死掉”这样令人大为震惊的话语。
失去微笑的童年
有不少人听到“儿童抑郁症”时,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年纪这么小,有什么好烦恼的?”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各自有其不同的生活课题与压力,孩子的年龄虽然小,但对生活事件的感受却相当敏锐且直接,情绪的反应甚至比成人更强烈。
许多在成人眼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极有可能引发孩子强烈的情绪,例如:不小心丢了一块心爱的橡皮擦、遗失了盼望许久的巧克力糖...等。不过,在正常的情形下,儿童的情绪反应虽然激烈,持续时间却比成人短暂,可能刚刚还在嚎啕大哭的孩子,几分钟之后却又开开心心地和同伴玩在一起。
什么是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并不是孩子一时的情绪波动或个性缺陷,而是一种病态的精神障碍,会影响思考、感受、情绪与行为。抑郁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质性因素(例如:大脑神经传导物质失衡)与社会心理因素(例如:家庭生活压力或学校人际关系挫折)。
典型抑郁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或不快乐,在儿童期则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合并偏差行为问题。其他症状则包括有活动量与兴趣显着减少、胃口与食量明显变化、睡眠异常、疲累没有活力、思考能力与专注力下降、产生负面的人生观、甚至想到死亡等。
精神医学研究发现,下列儿童是患抑郁症的高危险人群:
●有失去亲人的经验:例如儿童期父母亲死亡或离异。
●受虐的儿童:包括生理或心理上的受虐,或严重地被疏忽照顾。
●家族里有抑郁症、酒瘾、药瘾或其他精神病史。
●身心发展迟缓或障碍的儿童。
●罹患慢性生理疾病:例如癫痫症、脑性麻痹、感觉统合异常等。
●家庭支持系统不良,欠缺良好的沟通习惯或解决压力的能力。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患抑郁症的儿童如果没有给予适当干预,多半不会自行好起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的后果,不仅仅影响抑郁症状的改善,对于儿童的自我认同与人格发展也有重大且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延误就医造成恶性循环,当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有异常时,务必尽早请教有经验的儿童心理专科医师,给予适当的诊疗与处置。
如何预防儿童抑郁症?
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如果父母能在幼儿期给予足够且适当的关心,将可有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减少抑郁症或其他行为情绪障碍发生的机率。
有效帮助儿童解决情绪障碍,需要具备下列四项因素:无限的爱心、无限的耐心、正确的知识、正确的方法。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自不在话下,关于“爱心”大多不是问题,症结通常是出在父母太忙、没有足够的耐心,缺乏正确的教养知识,或者用错方法。
抑郁症的社会心理治疗
一、有效沟通与支持
儿童抑郁症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如果父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给予必要的协助和心理支持,将可大大减低孩子产生情绪障碍的机会,并帮助抑郁症的孩子恢复正常。
●建立与孩子谈心的习惯:很多父母因为太忙,往往等到孩子出了状况,才想到找孩子沟通,例如:与邻居的小孩打架后,赶紧找孩子来“沟通”到底怎么了?此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知道!”这样的对答于是恼怒了父母,问题尚未解决,亲子之间的冲突却升高。当父母等到孩子出了状况才急着找孩子,一不小心“沟通”容易就成了“审问”,当孩子面对“审问”时,如何能够说出心里的话?
因此,想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效帮助他们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是平常就建立“聊天”的习惯,例如:每天傍晚花个半小时,了解孩子一天的生活,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感受到什么。万一发生了状况,因为平日就有谈心的习惯,孩子才比较容易将内心的想法坦然说出来,父母也才有机会给予适切的帮助。
●耐心倾听:孩子虽然总是“童言童语”,但是如果成人能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例如:孩子和平日要好的同学闹翻了,既委屈又伤心,哭红着眼回来,此时如果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地急着安慰:“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妈妈抱抱,妈妈爱你!”,通常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孩子委屈与伤心的是“友情的背叛”,和“妈妈的爱”根本就是两回事,没有仔细倾听孩子的心声,妈妈的安慰就可能落了空。此时应该先花时间耐心地倾听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尝试以孩子的观点去体会他的委屈和伤心,再用温暖的关怀,帮他把情绪平复下来。
●无条件的支持:父母必须传达一个明确的讯息给孩子:“无论发生任何事情,爸妈都会支持你!”这个讯息对孩子来说,代表着:“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有爱我的父母与可以倚靠的家。”而这正是儿童期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基础;如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就不致于灰心绝望走向极端。当然,“无条件支持”并不等于“纵容”,当孩子有偏差行为时,父母仍需要给予适当管教,出于爱的管教目的不是处罚孩子,而是协助他认清是非,学习合宜的言行举止。
●建设性的引导:引导孩子用建设性的角度重新检视所遭遇到的困难,是从抑郁情绪中恢复的重要关键。生活中的挫折,正好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让孩子学习正确、具有建设性的处事方法,父母可以借此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孩子与朋友吵架,父母不应该急于安抚,而尽是批评对方的不是,反而应该引导孩子,站在双方的立场来看待这场争执,并教导他待人处事解决纷争的技巧,让孩子懂得从挫折中学习成长。
告别抑郁,重拾欢笑
抑郁症会导致儿童情绪低落、活动度降低、学习效果不彰、人际关系不良与行为偏差,更会进一步影响到他的自我认同与人格发展。不过抑郁症是可以有效治疗的,父母或师长如果怀疑儿童有抑郁倾向或异常行为,千万不可讳疾忌医,及早诊断与治疗,才能有效帮助儿童挥别抑郁,重拾欢笑。
原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
| 性格色彩测试可关注回复:性格色彩 进行测试。
| 抑郁症自我检测可关注回复:抑郁症自测 进行测试。
| 焦虑症自我检测可关注回复:焦虑症自测 进行测试。
| 双相情感障碍自我检测可关注回复:双相自测 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