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以《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著作闻名学界。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李泽厚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总之,我们不是玩赏知识,也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创新而学知识。青年恰恰是创新欲望和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不要错过啊。 希望我辈青年,不断努力,不负所望。

2019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先生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这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最佳文本,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论”等的重构建设,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202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新说》。
本书为李泽厚四部伦理学论著之合集,系统地阐述其“伦理学新说”。


2022年,《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分享的文章是叶克飞的《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在这篇文章中,叶克飞解释了曾经席卷浪潮的“美学热”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伦理学等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

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

文 | 叶克飞

美国科罗拉多时间2021年11月3日早上7时,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逝世,享年91周岁。

1930年生于湖南宁乡的李泽厚,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风靡一时,被那一代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有人说,当时每间大学宿舍里都能找出一本《美的历程》。易中天也曾回忆,认为“《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

当时,李泽厚的办公室常常挤满了全国各地的拜访者,连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挤不进去。也正因此,这位哲学大家的辞世,亦被视为“上世纪80年代逐渐谢幕”的一个注脚。今人或许很难想象,哲学与美学这种看起来过于“高大上”又显得沉闷的领域,曾是那个年代的青年最为热衷的话题。李泽厚的去世让人感伤,却也成为集体记忆被唤醒的契机。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泽厚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1945年秋,他初中毕业,考上了当时湖南最著名的省立一中。但因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省立第一师范。贫困这个烙印,在他的青春时代始终伴随,却从未让他沉沦。

1950年,李泽厚考入北大哲学系,拼命苦读,简直视藏书丰富的北大图书馆为家。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潜心于学问,一直等到美学热的到来。

在李泽厚看来,“美学热”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理想见证,也是社会自身的呼唤。他曾这样诠释美学热:“那时候(指上世纪80年代)为什么一个工厂女工也要买美学书?因为美学热符合了社会的思潮,也是促进这个社会苏醒的符号,之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被压抑住了。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对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发生了兴趣。”

但仅仅是这种“时势造英雄”式的推论,无法解释当年李泽厚的红极一时,他对美学的阐释才是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成为其美学思想的引领。他认为美根源于“自然人化”,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

晚年的李泽厚又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三卷本著作中以人“如何活”、“为什么活”和“活得怎样”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和存在论。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6月)

有人曾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消散后,李泽厚就过时了。

但如果在李泽厚的作品中深入探寻,就会发现他并非已经过时,而是仍未被充分认识。正如同他在2022年新版《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中的前记讲的,“由巫到礼归仁为中华文化关键所在,虽学界寂然,但问题至要”。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4月)

并且,他曾在2017年说过,“我七十岁以后写的书,比如《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伦理学新说述要》等,可能更加重要,更有价值,只是当代人不会理解。我希望能抓住和承继中国文化的‘神’,吸收西方,走进世界。”

他在《伦理学新说》一书中说到,“我的伦理学,比我的美学可能更简明清晰。伦理学的现实性更强,对社会直接影响大。自由意志是伦理学的核心。”

李泽厚:《伦理学新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李泽厚的最大启示,便是让美学不再悬于空中,而是真正走入生活,将衣食住行都化作美学乃至哲学的一部分。也正因此,许多人认为当年的美学热,不仅仅是对美的迫切需求,也是对生活改善的迫切需求,而李泽厚的“吃饭哲学”恰恰成为答案。

李泽厚本人也是其美学的坚定实践者,若以为他只是一个困于书斋的传统知识分子,那便大错特错。即使在他面临人生极其困难的时期,也仍然可以依靠稿费积蓄维持生活。李泽厚的作品在学界和市场上都通过了检验,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十分罕见。当然,在不为经济问题发愁的同时,李泽厚也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哪怕因此被误解。从年轻时代开始,他便习惯按自己意愿生活,只为了争取做学问的时间。即使在动荡岁月中,他仍如自己所说的那样,“争取了最多的自由时间”。他坚持不开会、不演讲、不上电视,习惯孤傲面对这个世界。

有人曾说,李泽厚一辈子都未通晓人情世故。可这个看法难免浅薄,能在一生中为自己争取最安稳的生活与最多的自由时间,李泽厚不是不通人情世故,而是真正做到了世事洞明。

李泽厚的思想,不止在美学,在伦理学、人类文化的走向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悠远的思考。

-END-
推荐阅读
×
李泽厚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最佳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李泽厚丨《伦理学新说》丨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本书为李泽厚四部伦理学论著之合集,系统地阐述其“伦理学新说”:一是伦理(外在规范)与道德(内在心理)作二分,并“由外而内”讲道德的起源;二是道德内作意志、观念、情感三分,调和康德与休谟,认为理性为主,辅以情感;三是道德外作传统宗教性(私德)与现代社会性(公德)二分,主张以“情本体”的中国哲学来解决当代既人欲横流又理性跋扈的问题。但所有这些都只是概括性的哲学提出,具体探讨仍留待有关学科。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巫史传统”是李泽厚晚年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巫史传统”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由巫到礼”,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释礼归仁”,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个“内圣外王”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稿件初审:李 磊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王秋玲

举报/反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9万获赞 1.8万粉丝
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百家号
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