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考队在珠峰成功建成海拔最高气象观测站。气象站是怎么工作的?将发挥那些作用?此次科考还将开展哪些工作?一起来看。
5月4日12时46分许,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北坡海拔8830米处架设成功,实时数据传回正常。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
▲高山白雪,蔚蓝苍穹,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地球之巅。中午1点30分,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团队一行13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4月28日,这项被命名为“巅峰使命”的科考活动全面启动。这是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环境变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在珠峰北坡搭建海拔梯度气象站,是此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
太阳能供电,实时传输气象数据
这台安装在“世界之巅”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重达50公斤,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正常情况下可使用2年,经过卫星通信等手段,传送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气象信息。它可实现珠峰极高海拔区气象梯度自动观测和数据传输,获取的实测数据可填补珠峰极高海拔气象记录空白。
▲登峰队员正在架设自动气象观测站(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可能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不在8848米的顶峰建气象站?专业人士解释,这是因为峰顶上雪和冰不太好固定,所以在8800米左右找个基岩的面上进行固定。
极高海拔梯度自动气象站一共有8个
珠峰位于极高区域。今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在海拔5200米、7028米、7790米和8300米,架设了4个自动气象站。加上2021年在海拔6500米、5800米及5400米架设的3个自动气象站,一个从海拔5200米至8300米之间的7个梯度自动气象站此前已建成运行,而在海拔8830米架设的这个自动气象站,是“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中架设的最后一个气象站,相当于海拔梯度气象站的最后一块“拼图”。
▲8个气象站的分布图(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在珠峰地区架设8个极高海拔自动气象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科考的创举。8个不同梯度的自动气象站主要是立体监测珠峰地区的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和辐射等参数变化,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
重达50公斤以上,是如何运上去的?
众所周知,攀登珠峰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行为。攀登者要面临高寒、缺氧等一系列难题。那么,这些自动气象站是如何运送上去的呢?
▲用牦牛托运物资在当地很常见(图片来源:人民邮电报)
“有些设备仪器是易碎品,必须仔细保护起来,由队员自己背上去。有些不是易碎品的,都是牦牛驮到6500米处,从6500米往上都是再由人工运上去。”“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科考小组副组长扎西平措对媒体介绍说。
尽管海拔8300米和8830米的自动气象站总重都是50公斤,比在低海拔的常规气象站轻20公斤,但单是要把这些气象站设备运到8300米,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到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队员要花费接近7个小时,而负重到海拔8830米地方,则会更加消耗时间和体力。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介绍,整个设备通过分拆交给登山队员,他们每人承担的重量不会超过7公斤。
为何要在极高海拔架设气象站?
在极高海拔架设气象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中国乃至世界科考的创举。赵华标介绍,常规的气象观测一般都在5000米以下,5000米以上很少的,现在正缺少这种高海拔气象观测。
▲架设在珠峰地区海拔5200米左右位置的自动气象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海拔8800米的气象站的建成,超越了英美科学家2019年在珠峰南坡搭建的海拔为8430米的自动气象站,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建成后,研究此区域的气温变化、梯度变化,了解第三极整个地区的气温以及海拔变化,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珠峰梯度气象观测体系初步建成。通过收集的气象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
此次科考还将开展哪些工作?
已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今年开启了“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此次登顶是整个珠峰科考活动的一部分,队员们圆满完成相关科考任务。除了搭设高海拔梯度气象观测站,科考队员还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采集冰雪样和大气样品。登顶队员还用所带的高精度探地雷达,对整个珠峰绒布冰川展开了测量。
▲队员们正在取样(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除了测量珠峰峰顶冰雪厚度,峰顶表雪样品也会采下来,我们还想知道海拔最高的表雪里面都是哪些成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对媒体表示。
此次珠峰科考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联合西藏登山队共同实施,来自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共2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主要围绕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变化、地球动力学勘测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珠峰科考,气象保障不可少
高海拔地区阴晴多变,天气系统相当复杂,极端天气频发。因此,在珠峰地区进行极高海拔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气象保障工作十分重要。
▲“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本营建立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脚下。图为大本营鸟瞰图(图片来源:“第三极大本营”微信公众号)
为确保各项珠峰科考任务顺利完成、队员安全登顶,珠峰科考启动了气象保障机制,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等单位携手开展气象保障工作。架设高空探测设备、调试仪器、气球灌气、放球、采集高空数据、制作发布服务专报……气象保障服务队抵达珠峰大本营后,按照保障服务方案“听风观天”。
▲科考队员放高空无线电探空气球(图片来源:“第三极大本营”微信公众号)
比如登顶时机的选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的天气情况。如果风特别大,就容易发生危险。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峰站站长马伟强介绍,珠峰顶近期气温基本在-25℃左右,风速相当于七级左右。“综合研判近期珠峰地区大气环流相对稳定,珠峰顶风力与温度均适宜登顶。”
珠峰人迹罕至,为什么要在这里科考?
专家解释,人类生活在一个互相连通、影响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珠峰看似与我们相距甚远,其实息息相关。气候环境变化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而青藏高原是对这一变化反应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第二次青藏科考的背景是快速变化的全球生态环境,而探秘第三极的一个深层意义,正是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青藏科考,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延伸阅读:
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科考历程
新中国对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我国在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科考。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青藏科考。
2003年12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中科院还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多个观测台站,包括西藏的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阿里站等等,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五年来,近300个科研单位、7000多名科考队员、40多位院士参与,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立了中国科学家在第三极地区研究的国际一流地位。
(本文内容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气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光明网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