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人,大多都是非理性的,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事件和境遇总会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而洞察人性、控制欲望,就是掌握规律的不二法门。所谓人性,无非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和本能,也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最本真的个性。
读懂人性,归根结底还是读懂自己,认识自身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所经历过的痛苦和伤害,认识到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来模样充满了无尽的困惑和矛盾,认识到一个人幼年的缺憾可能会构成其终身走不出来的陷阱。
在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为:“摧毁一个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在下面排名第一的高赞回答为:“无条件给他许多东西,然后再全部收回。”
其实在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人性深层的机制,当一个人习惯低刺激的事情之后,就很难再对高刺激的事情有追求了。
这也就说明,真正摧毁一个人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其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就会产生不满足感。当我们彻底摸清“人性”后你会明白,高手想摧毁一个人,只需两个手段。
一、 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指的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几乎所有的心理病症都能在催眠状态下通过暗示引发,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潜意识、心理暗示的力量。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强大,足以产生操控别人思维及想法的能量,显意识一旦进入潜意识,就会成为一个人行为的风向标。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人生观、对待生活的心态,往往在原生家庭幼年时期就已经塑造成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在沉闷压抑的生活环境当中,那么长大后他们对于家庭的看法往往也是悲观消极的,父母的经历会持续给他灌输相同的心理暗示:家庭是不会让人幸福的。
由此可见,重复暗示能引起一个人形成相应的心理定向。
根据法国心理学家、医生、教育家,欧洲心理暗示研究的集大成者埃米尔库埃关于心理暗示以及自我暗示的观点,他提到:“从暗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意念就是暗示,暗示影响着潜意识,潜意识主宰着人生。”
任何的行为和思维,只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重复一些人、事、物,它们都会在潜意识里变成事实。
二、 持续贬低
对一个人持续的否定,会使其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使其自信心、价值感都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这是一个人精神领域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对一个人进行持续的贬低,对方最终会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此外,通过语言、行为等让对方产生耻辱感,能够有效的摧毁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毁掉一个人。
因为这种耻辱感会给心理上带来巨大的焦虑和心理压力,如果长期的、持续性的背负这种耻辱感,就会迫使对方妥协,从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以迎合来换缓解压力,这个时候就证明离毁灭已经不远了。
此外,持续贬低一个人也是给对方贴标签的过程,根据一个人的特点,给他贴上各种标签,由于这些标签可能本来就符合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因此较为容易接受,但一旦接受了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朝着这个方向去改变。
所以面对来自任何人的诋毁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感,我们都要立即竖起心中的防线,相信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远离伤害自己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煤气灯效应,也被称为煤气灯操纵法,具体来说指的是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
这一心理操控手段会使得受害者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和理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煤气灯操纵在男女关系当中十分普遍,之前在网络上流行的精神控制、PUA,无论被冠以什么样的名称,其核心本质都是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让受害者质疑自我。
煤气灯操纵指通过否认事实、受害者的周边环境或感受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被操纵的人会否定自身认知和感受,以及生而为人的基本。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位母亲正在经历丧偶式育儿,向丈夫倾诉,但是对方拒绝承认此类现象的存在,那么这位丈夫就是在通过否定事实的手段来进行煤气灯操纵法。
操纵者有时可能并不知道他正在采用计谋或操纵别人。他缺乏自我感知,可能只是认为自己在坦率直言,或是大言不惭地说着“事实如此”。
不被伤害、不被摧毁,是建立在我们强大的内心之上的,而强大的内心则来源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学习。
人们生来可能内向或者是外向,但没有人天生就是操纵者,有些人可能通过社会学习而学会操纵。他们目睹过、感受过其威力,或者偶然知晓这一诡计并将其视为潜在工具。
而许多了解人性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技高一筹,不是因为其拥有多少超越常人的智慧,而是他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加以思考并总结出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一生中,大多数人都会在某些时刻被操纵,由此可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识别这种诡计、冲破这一牢笼、将其带来的心理影响降至最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之,如果毫无察觉、听之任之,以上两种摧毁人心理的手段可能会让你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百孔千疮,有时还会威胁生理健康。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豪想喝牛奶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7万获赞 104.4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