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人很难在少年时、中年时、老年时,都过得顺遂如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一个人可能会变得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

具体什么原因,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周围人会惊讶于,一个平时很开朗很乐观的人,为什么突然像变了一个人。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如果你能循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去看他的状态和需求,就能够理解他了。

其实,一个人变得不想说话,也不愿和人来往,往往是这3种心理。

有更重要的使命,怕浪费时间,无暇顾及人情世故

当我们人生得意时,往往喜欢与人推杯换盏,聚会聊天,可一旦我们有了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时,就会觉得人情世故皆是浮云;

试想,如果自己的至亲,遭受了伤害,或是在社会上经历了不公平和羞辱,抑或是生活拮据;

我们的人生课题,绝不是就此沉沦,更不是热衷于活跃在人群中,而是要救家人、讨公道、琢磨多赚钱;

嬉笑怒骂,已经很难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不容易让我们为此烦恼了;

因为眼前所求,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想浪费时间在不重要的事上,所有精力必须全倾注于一件大事。

高了,向下俯瞰,很多人已经不再重要,很多话也无需多讲。

《寒风吹彻》中说: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就连名人也是如此。

钱钟书写出了厚厚的《管锥编》,曾经做了几万条读书笔记;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只是完成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

马克思为了写出《资本论》,曾经把大英图书馆的书读了个遍。

当你全心扑在一件对你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上时,你就会适当地回避人群,懒得费口舌,花心思,去研究人情世故了。

遭受过重大创伤和变故,丧失了对人的信心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聪慧敏感的少女房思琪,在被国文老师侵犯后,试图探探母亲的“口风”;

于是,她很天真地对妈妈说:“听说学校有个同学跟老师在一起。”

母亲的回答是:“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

从此思琪不说话了,并且决定一辈子都不说话了。

人在遭受重大创伤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负面的情绪,就容易心理生病;

而造成这一切的,往往是在与人的关系中,尤其是与最亲的人的关系中。

自己的感受和伤痛,一旦没有被亲近的人接纳和理解,就会郁结在心中

心理学上说,一个家庭中的 “观念”,是很重要的;

例如,家人觉得“农村人普遍没文化”或者“城里人多数傲慢和矫情”,这份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复制到子女身上;

同样,观念是“沿袭”,也是“隔阂”;

就像房思琪和妈妈的对话一样,妈妈认为这一切的错在学生自身,而思琪的亲身经历,让她知道,她只是个受害者,是个涉世未深,没能力保护自己的人。

母女的‘观念’和认知有很大冲突,这份裂痕,很难愈合,甚至会把人推向绝境;

亲人之间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对外人和社会有信心了。

正如离异对人的打击一样,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的,伴侣给了她很大的伤害;

她离婚后的感受就是,好像自己走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更不愿与人见面说话,只想跑到一个孤岛上,独自舔伤。

所以,当你在人生的大事上,遭受了误解、挫伤和绝望时,自然不会有能量去维系人际交往了。

认知和心智超过周围大部分人,多说无益

前几年流行一句话:有多少人优秀而平凡地活着。

越长大,就越明白,一个人的幸福,很大概率由运气决定,这个运气,包含了出身、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物质条件、颜值、天资等等。

所以,失败很容易,成功却很难。

有很多资质优良,人品贵重的普通人,因为各种情况,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读过很多的书,加上敏锐的洞察力和认知水平,使得他们的见识和判断力,往往优于常人。

一旦发表观点时,他们的尖锐和聪慧,可能会被陌生人接受,但很难被身边的人接受。

因为,两个人沟通,必须要有相似的水平和认知能力。

为什么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只有被理解,才能让一个人对另一人敞开心扉。

如果交流时,没有与自己“相配”的听众或沟通对象,甚至会被攻击和挖苦,那么任何的说话和来往,都是给自己填堵,所以,多说无益。

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超越大部分身边人时,他的人缘不会太好,也不会喜欢在人群中享受热闹。

其实,无论是喜欢在人群中,和大家谈笑风生,还是选择在角落里,默默蓄力给人生增添精彩,都是个人的选择,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END

举报/反馈

小麓麦麦

20.2万获赞 2.3万粉丝
孤独的人也有自己的沼泽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