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相信在很多人的身边,都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沉浸在幻想的状态当中,他们仿佛在脑海中置身于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他们编织创造出了各种角色、场景和故事剧情。
这不同于很多人每天都会做的白日梦一样,他们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溺在幻想当中,难以自拔,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停止幻想,在他们为自己营造的那个幻想世界当中,他们可以得到精神上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幻想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挫折和压力,他们就会倾向于逃避现实,从而用幻想的方式获得心理代偿。
如果你容易长时间陷入幻想状态并伴随这些情况,你可能有心理障碍,属于强迫型幻想症。长时间的幻想是一种精神内耗,沉浸在幻想当中的人他们的心理力量会不断处于被消耗的状态。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晚上通过幻想的方式尝试入睡,但是会发现通过幻想进入睡眠的时候,早上醒来会感觉到身心俱疲,这其实就是精神内耗造成的。
我们都忽略了的一个问题是,入睡困难是现实原因造成的。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而不是试图通过幻想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
众所周知,陷入幻想当中的人很难轻易走出来,这也是心理障碍的特征之一,很多陷入幻想状态的人想要走出来,其痛苦程度不亚于脱胎换骨,回想起来都是噩梦一般的经历。
同时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想要从幻想中走出来需要摆脱依赖的力量,但个体对事物产生依赖心理是本能的反应,每个人对于自己信任的、喜欢的、寄予厚望的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依赖的情感。
追溯这种依赖心理的产生有助于我们为什么有些人会容易陷入到幻想状态当中难以自拔,依赖心理最初来源于婴儿对母亲的依赖。
新生儿诞生的时候难以分清自己同母亲之间的区别,他们将母亲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共生情结。具体来说,共生情结指的是个体把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认为他人的存在是无条件满足自己要求的。
这一心理源自于母婴关系,最终会发展成依赖型人格关系,而这种人格类型也是产生幻想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共生情结不仅仅会把感情能量投射在人的身上,也会投射在物体上面。有些人可能会对玩偶、玩具产生共生情结,这些都是依赖心理的来源。
依赖型人格除了会常常沉浸在幻想当中,还很难应付有难度的工作和学习,哪怕是一点点阻碍在他们来看都是难以克服的。
因为在幻想的世界当中,他们几乎是全能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做不到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存在这种全能感,在他们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挫败感,做出轻言放弃的举动,而放弃对于这些沉浸在幻想当中的人来说几乎是生活的常态,由于这种心理障碍,他们极少有能够坚持下来的事情。
当这种幻想状态恶化成为心理障碍之后,就会变成强迫型幻想症,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到这个专业词汇,但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少人都患有这种强迫症。
强迫型幻想症这个临床心理学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学教授Eli Somer提出的,他发现和大多数人都会做的白日梦不一样,有强迫型幻想症的人,他们的脑海中会上演超级真实生动、精细复杂的场面,就像是电影脚本那样。
更为突出的不同之处是在于,有强迫型幻想症的人每天会花费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在幻想上。
强迫型幻想症人群,他们会在理想中构建一个不真实的自己,这个人可能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可能是被困在城堡里的公主,抑或是某个备受关注的明星或者是球星。
此外,在幻想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做一些重复性动作,比如踱步、身体摇晃、转来转去、把球扔向空中等等,他们还会播放充满感情色彩的音乐,能帮助触发和延长他们最爱的幻境。
对于强迫型幻想症人群来说,很多情况下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脑海中的幻境并不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幻想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交朋友、谈恋爱,甚至无法工作,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停止幻想,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可以控制的程度。
Eli Somer教授在当年第一次提出强迫型幻想症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未受到学界的重视,很多心理学家表示并不了解单纯地喜欢幻想和心理障碍之间有什么联系。
但是对于很多深受强迫型幻想症的患者来说,他的论文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支持和安慰,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成千上万地像潮水一样朝他涌来,他们恳求这位教授:“救救我吧,我们看了医生,找心理学家寻求帮助,但都不被理会。”
在这些饱受强迫型幻想症的人群当中,有的每天幻想的时间可以达到8小时,有的在幻想的状态之下一口气走了5个小时的路,停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脚后跟在流血。
由此可见,强迫型幻想症患者分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很多人都不敢把自己的症状说出来,不敢告诉家人朋友,不敢去看医生,他们很羞愧,很孤单很害怕,怕别人觉得他们是疯子。伴随着强迫型幻想症终于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人才终于明白这是一种病症,而不必再孤单一个人经历这种境况。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豪想喝牛奶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