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近40年,方小敏一直保持着对青藏高原的热爱,他不断寻找证据,寻一粒沙石、一方水土,破解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演化奥秘,并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270余篇论文,2014年至2020年,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出版社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结缘兰大,初识高原
与青藏高原结缘,并成为一名地貌和气候环境变化专家,这是方小敏小时候从未想过的事情。他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一个武术和中医世家,按照家庭的惯例,他应当是去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但命运却异常神奇,在不经意间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方小敏以16岁的年龄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学习。
1983年,李吉均院士带队到庐山寻找被李四光称作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方小敏随行。在这次冰川之行中,他们发现了大量热带地貌和沉积证据,见证了中国大地之美和科学求证发现的乐趣。在广阔的野外,导师行云流水般画出山川河流、地貌地层和植物动物演化等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还现场手把手地教方小敏画,画完就去考察验证……
渐渐地,方小敏爱上了青藏高原,“这个方向很有特色,既可回归自然、放飞自我、赏阅美景、强身健体,又可探知大地奥秘、求证思想假说,尤其青藏高原对全世界来说充满神秘,做出来新颖的成果,就会很有成就感、自豪感”。
“尽管当时各种条件都很差,大家却纯粹地做研究。”方小敏说。
不畏艰辛,锐意探索
研究青藏高原的人,必然得接受来自高原的考验。这里的冬天,白天只需穿一件薄薄的衬衣,到了晚上却必须穿着厚棉袄、盖着厚被褥,即使这样却依然瑟瑟发抖。
“我们睡的帐篷外面全是冰疙瘩,早上起来要先晒太阳再开始干活,就像旱獭一样。”谈起在青藏高原的生活,方小敏笑着说。
他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做实验”,地理学家将地球上已经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实验结果进行“拆解”并分析其机制。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则让求证变得“神奇”了。比如通过一块化石、一把火山灰甚至沉积物中的一颗锆石就可知一个区域的年龄,分析几微克沉积物中的自生矿物或有机质就可以知道过去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如今,地球科学已进入“系统”时代。方小敏深知,未来的创新突破点在交叉科学。在他的团队里,有古地磁构造、环境磁学、盆地沉积、热年代学、风化剥蚀、有机化学、孢粉等不同学科方向。
2020年12月,方小敏等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兰州大学地质与矿产学院宋春晖教授和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教授等,首次精确测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距今约4100万-2150万年期间的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这一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态环境历史研究的进展成果论文,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最新在线发表,改写了国际学界此前关于这一研究的认识,并成为国际主流认识。
“科学就是要交叉参与辩论碰撞,才会有创新。”方小敏说。
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方小敏始终充满热忱,他说只要有好点子,自己就会热血沸腾,想赶紧出野外、找证据,加班加点研究,即使很辛苦,但这是幸福的!而这也正是科学的意义!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编辑 | 王欣怡
责任编辑 | 梁聪聪
主编 | 尚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