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已去世3年,他给世人留下了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香港地标中银大厦等著名作品。4月26日是他诞辰105周年的日子,三儿子贝礼中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独家专访,他跟父亲一样,每当提及苏州,总说那是自己的老家。他说,三兄弟的名字蕴藏着父亲对祖国的表白,正因为此,一直以来贝氏建筑事务所都在积极回馈家乡,未来在江苏也会有若干个重要的地标性项目。

左起:贝礼中、贝建中、贝聿铭

怀念父亲的“贝式微笑”,想念苏州老家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坊间成为“话题”的人物,他本人以及贝氏家族的故事,早已超越国度与文化范畴,被人们津津乐道。

贝礼中回忆说,贝家很重视家庭亲情交流,定期聚会之外,往年到了贝聿铭的生日,家庭聚会的规模都会更大一些,比如父亲100周岁生日那天就特别隆重,那是2017年,当时大概有350人参加,父亲的好朋友都来了。

让很多江苏人自豪的是,贝聿铭先生每当被问及是哪里人时他总说自己是苏州人,而他的收官之作则是苏州博物馆,是他口中的“小女儿”。说到苏州,贝礼中表示非常想念,“跟父亲一样,苏州也是我的老家”,他跟父亲来过苏州很多次,在苏州博物馆建设的两年里,也经常去工地现场,2006年建成时也跟父亲一起回来。

贝聿铭在苏州(据苏州博物馆公众号)

“苏州对父亲的意义特别大,并且这个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越来越大。父亲经常跟我们说,我们家的根就在苏州。”贝礼中说到贝氏家族在苏州的点点滴滴也相当熟悉。他侃侃而谈,贝家早年从安徽到浙江再到苏州,明朝时在苏州从事药材事业,家族在苏州发展得越来越兴盛,也出了一些杰出商人,有了一些土地,包括私家园林狮子林。后来父亲跟家里去了上海,但因为父亲是家族里的长房长孙,所以每个暑假都必须回苏州,了解和熟悉家族事业,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父亲会经常跟我们描述他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的暑假生活,而这些苏州园林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

对很多人来说,贝聿铭先生的“贝式微笑”是他的标志之一,想到他就会立刻想起他的贝式微笑。贝礼中笑着告诉记者,其实对他们几位子女来说,每当回忆起父亲,也是先想到他的微笑,“父亲的微笑非常有感染力,其实这代表着他对人的一种欢迎、开放和接受的态度,以及他很放松的心态。虽然他也会有生气皱眉的时候,但这样的时候很少。父亲的微笑可能与别人那种自我满足不一样,他更多的是表示他的真诚、温暖和接纳,以及他内在的自信和力量,我想,这可能也是别人会特别喜欢父亲的原因之一。”

兄弟们的名字蕴含对中国的表白,一直在积极回馈家乡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贝聿铭先生的成就已经是建筑界的天花板级别,贝家三个兄弟子承父业的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是贝礼中告诉记者,自己从未后悔,而是非常荣幸能在这个行业工作,也一直认为建筑行业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不过他也透露,他们的下一代中,目前没有孩子继承建筑行业,希望下下代能后继有人。

传承,一直是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关键词。每位在贝氏建筑事务所工作的资深建筑师都在贝聿铭先生的影响与指导下,磨砺了数十载,即便是贝建中与贝礼中兄弟也同样。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贝建中和贝礼中先后成为父亲手下的建筑师,从最基本的工作,由一张张大样详图,一个个小空间做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贝建中被父亲派往巴黎担任卢浮宫项目的负责人,而贝礼中则被派往香港长达八九年,负责香港中银大厦的建设。

(贝礼中与父亲讨论工作)

在“后贝聿铭时代”,由贝建中及贝礼中两位执掌的贝氏建筑事务所不但继承了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精神,又融入了对新时代的设计思考,将贝氏设计的建筑理念向未来迈进了一步。

贝礼中告诉记者,1992年,父亲从原单位退休。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和哥哥贝建中携手成立了贝氏建筑事务所,父亲也加入其中,到今年刚好30周年。“父亲给予了事务所很多指导和建议,比如要非常谨慎仔细地选择项目;总是聆听客户,从客户身上学习,保持谦卑,保持好奇心,不预设;还要善于学习,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跟项目有关的历史、文化。父亲总是这样做,这些都是我们在父亲身边学习16年期间耳濡目染来的。”

“其实,父亲对祖国的惦念是如影随形的,从我们三兄弟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贝礼中告诉记者,贝家三兄弟的名字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是一种对祖国的表白,同时父亲生前也一直在找各种各样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才能技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正因为此,作为贝氏家族建筑血脉的传承人以及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我们兄弟也在积极回馈家乡。”

上海临港中银金融大厦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大楼

贝礼中给记者举例说,与中国银行的合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第一次和中国银行的合作,是香港地标中银大厦,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后,贝氏又参与到了更多的中银大厦项目中,包括中国银行苏州大楼等,自己也很荣幸地参与了进去。还比如,哥哥贝建中为南京设计了六朝博物馆,至今仍是网红打卡热门地点。

“后贝聿铭时代”,追求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

无论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之路,还是有如神助一般让三角形、玻璃、金属与日月星辰共舞,在贝氏家族的建筑世界里,可以读到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智慧、儒雅、积极与善意。

贝礼中告诉记者,父亲在苏州园林生活过,苏州园林和中国传统文化对贝氏来说非常重要,体现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中,也体现在建筑设计作品里。

比如太湖种石,“父亲常跟我们说,这是父辈播种,子孙收获。工人精心挑选了石头,进行一定切割后把它们放到湖里,任由时间和流水对石头进行侵蚀,到了儿孙辈时,才能收获棱角自然的石头,再把它们嵌到园林中,成为园林的一个部分。”贝礼中说,这些深深影响了父亲的实践理念,他特别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就像石头与湖水,因为时间而出现了变化,但又不会丧失原先的价值,这也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精神,是父亲很多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后来他就把少年时嬉戏玩耍的行为和太湖石产生的互动体验,转化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创造一系列像太湖石一样内外连贯的、可在其中自由穿行的空间。

贝聿铭在苏州(据苏州博物馆公众号)

2017年,贝礼中受邀在清华大学参加演讲,他表示,如今不少建筑追求新潮、非常规和特立独行,但他要持续追寻并创造那些具有长期生命和价值的建筑,贝氏建筑在中国的不少作品一直在“追寻现代建筑设计下的中国表达”,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敏感,同时又要将中国现代最新的一面呈现出来。贝聿铭曾说“我坚信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贝礼中则表示,贝氏建筑事务所在设计作品时会分析式地去思考“时间、地点和目的”。

采访中,与贝聿铭先生有超过20年工作经验的现任总裁林道生也告诉记者,当年贝聿铭先生在做一个项目时摒弃了复杂、宏伟和漂亮的设计,而是从当地文化和时间光影的变化找到了灵感,用简单的几何学呈现了建筑的本质,“所以贝氏建筑事务所无论做什么建筑设计,总是先做这样的文化本质的追寻。”

作为贝氏建筑事务所中国区的年轻总经理崔仁圆表示,其实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像是一部多线并进的闯关游戏,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灵感的部分,更多的给业主和政府提出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当设计遇到的难题都迎刃而解时,往往这时候建筑本身也能达到美观、坚固、使用的本质目的。贝氏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为业主逐一解决项目中的难题。

作为一家老牌公司,贝氏依然充满活力,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从四零后一直延续到九零后,这就使贝氏的精神和设计理念生生不息传承下去。贝建中贝礼中都是四零后,总裁林道生六零后,而中国区负责人崔仁圆则是八零后,这样工作非但没有代沟,反而显得更加高效且充满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本文图片除标注出自苏州博物馆公众号外,其他均有贝氏建筑事务所中国区提供)

校对 苏云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40万获赞 32.1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