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许多群众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强健体魄、调节心情。不过,也有一些读者来信反映,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指导,容易造成锻炼不当、身体损伤的情况。同时,相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一些地方的配套服务及设施显得不够完备。
充实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让科学健身的理念影响更多人
“项目、方式选择得当,体育锻炼才能事半功倍,促进身心健康。如果不顾自身实际,盲目选择运动项目和强度,则可能造成身体损伤。”湖北省武汉市读者吴华康是一名长跑爱好者,曾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他表示,有些初学者急于求成、缺乏指导,在锻炼时盲目提升运动强度,结果造成膝盖损伤等问题。“群众体育虽然不像竞技体育那样追求成绩,但在讲求科学训练方法这一点上,要求并不低。”吴华康说。
到底什么样的锻炼方法是科学的?江苏省淮安市读者齐玉凌在来信中说:“随着大家运动健身的热情高涨,网上的体育健身资讯也越来越丰富,随手一搜,就能找出大量教学视频、文章。不过,这些信息往往良莠不齐,有些还相互矛盾。比如减肥,有的视频说大体重的人不适合跳绳运动,会损伤膝关节,可有的又说跳绳是最好的减肥运动,大体重的人更应该多跳绳。到底听谁的呢?”
还有读者反映,有些“另类”的健身方式在一些群体中很流行,却暗藏危险。陕西省咸阳市读者李豪说:“有段时间,我父亲和公园里一些老人喜欢所谓的‘吊颈健身’,仅靠两根挂绳托起下巴,身体悬空,前后摆动,说是这样可以起到牵引作用,缓解颈椎疾患。但我咨询过医生,医生说颈椎牵引专业性很强,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牵引角度和力度,盲目‘吊颈’反而可能加重颈椎负担,引发其他疾病。”李豪说,老年人大多重视身体健康,但又不太注重甄别信息,在选择健身方式时具有从众心理,很可能被误导。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许多读者认为,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科学的指导不可或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是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重要力量。多年来,经过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但也存在知晓度不高,发挥作用有限的问题。
来自河南省的徐珊就是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她的日常工作是在当地的健身站点向周边群众传授太极拳。徐珊表示,许多城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少,但往往依托片区提供服务,辐射范围有限,在社会上的知晓度并不高,这一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比较有限。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也提出,“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的作用”“组建科学健身指导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俱乐部以及群众身边进行科学健身指导”。
目前,已经有不少地方积极充实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体医融合、健康养生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在运动专业知识课程、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等相关课程之外,学习科学的健身知识。
“建议在继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体育健身知识库,让科学的体育指导服务触达更多人。”徐珊认为,线下有可以咨询的专业人士、线上有值得信赖的权威信息,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安全性就更有保障。
建设更多样的健身设施,开展更丰富的体育赛事,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健身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这对健身场所、设施的建设,以及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城市建设了大型体育公园,既有满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广场,也有适合年轻人的球类场地,以及儿童活动设施,满足多种人群健身需求。有些地方则着力建设小而精的社区体育公园,打造“10分钟体育圈”。
不过有读者提出,目前体育公园配备的设施多服务于传统健身项目如快走、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爱好者并不容易就近找到合适的场地。于伟亮是西北某市一名冰雪运动爱好者,他表示,当地冰雪、攀岩等新兴项目的相关场馆设施较少,所能得到的指导、服务也比较少。“建设设施和提供服务也别忽视小项目,对特别小众的体育项目,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进来,充分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适度扶持相关市场发展。”于伟亮说。
开展更加丰富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也是许多体育爱好者的心声。天津市读者徐先生认为,丰富且规范的群众体育比赛可以实现“以赛促练”的效果,提升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通过参加群众性赛事,我们可以检测目前的锻炼成果,继续训练、努力提升的动力也会更充足。”徐先生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群众体育赛事类型尚不够丰富,大型赛事项目多以马拉松、自行车赛等为主,许多种类的体育项目还覆盖不到。广东省佛山市读者宋一鸣平时喜欢游泳,他认为,抱着备战赛事的心态全力训练,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的确能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多举办一些群众喜欢的小型比赛,作为一种很好的补充。”宋一鸣说。
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精准捕捉群众需求,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措施,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便就读者所关心的科学健身指导、赛事活动等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要在中小学校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赛事方面,提出公开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目录及承接标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承办赛事。优化体育赛事使用道路、空域、水域、无线电等行政审批流程。
一些地方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比如“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支持在线体育培训活动,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无接触运动。江苏省镇江市的“体育大市口”平台为市民提供线上找场订场、体育消费券等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促进人民群众更广更深地参与体育健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种要素、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综合施治方能实现目标。不少读者也在来信中表示,发展群众体育,不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事,也应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在国务院新闻办3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构建参与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元化、供给模式多元化的格局。在参与主体上,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合力。
在这方面,不少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浙江省温州市,自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以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了28.7%,体育社团活动数增长了70%。
“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有利于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基层的需求,让各项工作更贴合百姓心意。”福建省龙岩市读者郑建军说,相比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有比较强的自发性,会不断萌生新的需求,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精准捕捉群众需求的变化至关重要。